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吳敏 北京報道

伴隨社會養老需求的凸顯、政策紅利的釋放,養老產業的長期投資價值日益顯著,近些年,保險業佈局康養賽道的步伐也明顯加速。

10月25日,《華夏時報》記者從北京人壽處獲悉,該公司位於北京市通州區“首善人家·北京人壽康養中心”正式投入運營,這是北京人壽打造的首家樂齡生活頤養社區,也意味着,北京人壽正式加入康養戰局。

據《華夏時報》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市場上已經有13家保險機構投資了近60個養老社區項目,佈局全國20多個省市。除了中國平安中國人壽中國太保等行業巨頭,泰康保險、大家保險、新華保險、國華人壽、合衆人壽也均有涉足。

巨頭環伺的康養戰局

毫無疑問,人口老齡化已經是當下以及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社會最大的基本面之一。來自國家衛健委的數據顯示,到2035年左右,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4億,在總人口中的佔比將超過30%,屆時我國將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

在巨大的養老缺口下,養老問題已經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在需求與政策的雙輪驅動下,我國養老產業在未來幾年將邁入產業爆發期。有機構預計,2025與2030年,我國養老產業規模將突破12萬億元和20萬億元。

此時恰逢壽險業深度轉型期,增速放緩、人力脫落、新業務價值下滑……,在負債端和投資端的雙重壓力之下,保險業迫切需要尋找發展新動能,構建第二增長曲線,來扭轉自身發展境遇。養老產業無疑是不二之選,它不僅符合政策導向,能滿足人口老齡化的社會需求,還是幫助險企穿越轉型週期,構建差異化競爭力的主要手段。

北京聯合大學商務學院金融系教師楊澤雲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人口老齡化不斷加深的背景下,我國居民的養老需求旺盛,而保險資金的長週期性特點,也需要長期資產業務與之相匹配,康養產業正好匹配。同時,近20年來支撐人身保險公司快速發展的重疾險因爲產品規則變化而遭遇了較大業務下滑,保險公司需要有新的產品實現業務和保費增長,康養產業就是一個較好的發展方向。

實際上,作爲最早感知人口年齡結構變化的行業,保險業早在2007年開始,就已經穿透週期悄然佈局養老社區產業,泰康保險更是憑藉最早佈局養老社區產業的先發優勢,締造了中國獨一份的保險商業模式。

而早期進入養老產業的保險公司大多采用重資產模式,依託資金實力自建養老社區項目,保險公司的角色往往是“投資商、開發商、運營商”合爲一體,如泰康保險、中國太保、中國人壽、新華保險等。

但重資產模式考驗險企戰略定力、資金流動性和運營能力,對保險公司的資源整合能力也提出了極高的要求。“保險公司在養老社區的投入多數已達百億元,甚至千億元,對於入局者而言,必備的核心因素是資金實力,能夠支撐在養老社區前期佈局的資金支出。”一家養老社區運營人士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養老社區的投資週期長,從開發到入住一般需要6到8年,要想實現全部收支平衡更是需要20餘年時間。同時,隨着房地產的資產價格上漲,拿地自建養老社區成本也更高。

與行業巨頭的“財大氣粗”相比,中小險企在資金實力、抗風險能力等方面短板明顯,但康養賽道又是不得不發力的所在。如何切入康養賽道,與巨頭們同臺競技從而分一杯羹,成爲中小險企們的必答題。

中小險企的佈局之道

誠然,重資產投入康養產業,對於中小險企而言並不現實。一個趨勢是,近幾年,中小險企開始通過第三方現成的養老牀位數來實現資源互換,以輕資產模式撬動養老產業。

在首都經貿大學農村保險研究所副所長李文中看來,保險公司需要根據自身的資金實力、抗風險能力、對資產流動性和投資回收期的要求來選擇適合自身的業務發展模式,一般來說,只有對那些資金實力比較雄厚的保險公司才適合進入重資產的醫養融合養老社區賽道競技,中小公司更應該選擇輕資產模式或者輕重並舉的模式。

不久前,北京人壽副總經理雨濃就公開表示:“未來康養產業是北京人壽的重點發展支柱戰略,戰略上公司將採取輕資產模式,通過康養子公司整合梳理公司的醫養服務資源,以此爲抓手更好的實現公司的戰略目標。”

10月25日,位於北京市通州區“首善人家·北京人壽康養中心”正式投入運營,也意味着,北京人壽正式加入康養戰局。北京人壽方面向《華夏時報》記者提供的資料顯示,該公司打造的頤養社區的建築總面積達13.3萬平方米,設有1400餘個房間及2600餘張牀位,並設有活力長者公寓、護理型公寓、社區餐廳、休閒娛樂中心、健康管理與評估中心等配套設施。

考慮到醫療服務是老年人的高頻剛需,北京人壽也將緊鄰三甲醫院作爲選址的首要考量。除了康養中心內設的醫務室以及嵌入社區的中西醫結合醫院之外,周邊還有安貞醫院、友誼醫院、潞河醫院等三甲醫院。在業內人士看來,緊鄰三甲醫院資源,方便老年病和慢性病的日常診療,如遇突發情況,更能保證救治的及時性。

“中小險企通過佈局康養賽道,可以豐富產品與服務,滿足客戶的多樣化保障與服務需求,提升自己的市場競爭力。同時也能夠將保險資金運用與提供康養服務相結合形成資金的良性循環與持續增值。”李文中說道。

但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保險與養老金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朱儁生指出,雖然輕資產模式的成本較低、盈利週期較短、盈利路線明晰,但產權歸屬不夠明確、與第三方的合作關係不夠穩固。

楊澤雲亦認爲,中小險企選擇和第三方合作的輕資產模式佈局康養是明智之舉,不僅資金投資較少,康養服務也可由第三方提供,保險公司只需要制定符合其要求、有特點的康養服務標準。不過,他也強調,如何使得其服務滿足客戶要求並凸顯其特色以及讓第三方服務滿足其標準要求,是成功與否的關鍵。

責任編輯:孟俊蓮 主編:張志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