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李彪    每經實習記者 石雨昕    每經編輯 陳旭    

10月26日,人社部舉辦2023年三季度新聞發佈會。據人社部介紹,我國個人養老金制度平穩實施。

作爲我國養老第三支柱養老保險中的重要制度設計,個人養老金制度已於去年11月正式實施,具有政策支持、市場運營、稅收優惠等優勢。

10月25日,金融監管總局發佈《關於促進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發展有關事項的通知》,決定將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由試點轉爲正常業務,符合條件的人身保險公司均可以經營,進一步擴大經營專屬商業養老保險業務的機構範圍。

不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個人養老金穩步推行過程中,也遭遇了“開空戶”的情況。

人社部數據顯示,截至6月底,全國36個先行城市(地區)開立個人養老金賬戶人數達到4030萬人。而根據今年一季度末的數據來分析,全國3038萬人開立個人養老金賬戶,其中只有900多萬人完成了資金儲存,實際繳費人數僅爲參加人數的31.37%;儲存總額182億元,人均儲存僅2022元。

如何在提高個人養老金參與率的同時,提高居民的存儲意願和水平,成爲擺在個人養老金髮展面前的一個難題。

現狀:超4000萬人開立個人養老金賬戶,實際繳費人數偏少

人社部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個人養老金參加人數1954萬,繳費人數613萬人,總繳費金額142億元,人均儲存水平在2316元左右。

到今年一季度末,全國3038萬人開立個人養老金賬戶,其中只有900多萬人完成了資金儲存,實際繳費人數僅爲參加人數的31.37%;儲存總額182億元,人均儲存僅2022元。

截至6月底,全國36個先行城市(地區)開立個人養老金賬戶人數達到4030萬人。

分析上述3個時間節點的數據可以發現,個人養老金參與人數絕對數量雖然逐步增加,但開戶人數增速逐漸放緩。更值得注意的是,實際繳費人數佔比偏低,在今年一季度末僅爲參加人數的三成左右,人均存儲水平也從去年年底的約2316元降到今年一季度末的2022元。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房連泉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電話採訪時表示,從個人養老金參加人數來看,開始的幾個月大家參與熱情較高,發展速度比較快,隨着時間的推移,增長速度逐步放慢是正常的。從最新數據來看,個人養老金從開戶數量上來說還可以,但人均繳費水平不高這個問題比較突出。

記者注意到,8月底,《麥肯錫中國養老金調研報告》顯示,國內有70%的受訪者希望達到與退休前相當的生活水平,並願意拿出較高比例收入作爲退休養老儲備,同時國內居民對“個人養老金”制度的瞭解度已達80%,但實際購買率僅爲8%。其中,從“瞭解”到“開戶”的轉化率爲45%,而從“開戶”到最終購買的轉化率僅爲23%。

究其原因,有多方面因素影響了居民個人養老金的存儲意願,包括稅收優惠政策的激勵效果有限、產品種類和收益缺乏多樣性和競爭力等。

其中,在稅收優惠方面,《個人養老金實施辦法》規定,對繳費者按每年12000元的限額予以稅前扣除,投資收益暫不徵稅,領取收入的實際稅負由7.5%降爲3%。

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能享受到稅收優惠。對於月收入低於5000元、年收入低於6萬、無需繳納個人所得稅的人而言,這一政策就體現不出實際意義。

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王雯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電話採訪時表示,個人養老金在實際推廣過程中,確實存在稅收優惠吸引力不大的問題。對於中低收入者而言,節稅少、稅收優惠的吸引力不大;對於高收入者的節稅效果較好,但是考慮到其收入高,12000元/年的繳費額度上限,又會導致稅收優惠政策的吸引力也不是很強。

而在產品種類方面,國家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數據顯示,截至10月17日,市場上共計715款個人養老金產品,其中儲蓄類產品465只,基金類產品162只,保險類產品69只,理財產品共19只,銀行類定期存款獨佔六成多。

房連泉表示,一方面我們看到儲蓄類產品雖然數量多,但同質化嚴重,同時基金理財類產品今年收益率不佳;另一方面,由於投資者自行承擔投資風險,而近期市場投資收益波動大,這些因素會影響大家存錢投資購買養老金產品的積極性。

一位不願署名的行業專家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我國以銀行賬戶爲核心的個人養老金管理採用了產品超市模式,這種模式會驅動銀行賺取產品銷售佣金並採取超市准入模式,又承擔了客戶陪伴和收益解釋的責任。這會促使銀行從自身收益和風險責任撇清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而不是以投資者利益最大化角度去服務客戶。而客戶由於信息來源單一,容易導致信息繭房,導致投資失利。

8月,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在《關於投資顧問業務在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中的應用探索及未來展望》一文中指出,多類型機構、多樣化產品的市場參與格局決定了參與個人養老金服務的機構較爲分散,不同機構可能介入同一個參與者養老籌劃的不同環節,既不利於進行整體資金配置和稅收籌劃,也增加了個人的成本負擔。

必要性:基本養老金替代率總體下滑,已低於國際警戒線

我國現行的養老保障制度是以基本養老保險爲基礎,以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爲補充,以商業養老保險相銜接的養老保險“三支柱”制度體系。人社部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末,我國養老金第一支柱佔比65.76%,第二支柱佔比34.23%,第三支柱佔比0.01%。

截至2021年我國養老金三支柱佔比情況

由此可以看出,我國養老體系三個支柱的發展嚴重不均衡,這也是造成第一支柱的現收現付制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支壓力較大的主要原因,在我國人口老齡化和少子化雙重趨勢之下,這一壓力更趨明顯。

國家發改委公開信息顯示,2021年,我國老年撫養比(老年人口占勞動人口的比例)爲21.1%,較2020年增加了1.4%。2021年5月,中國老齡協會發布《認知症老年人照護服務現狀與發展報告》,預測到2035年我國老年撫養比將超過50%。意味着到2035年,每兩個年輕人需要撫養一位老人。

日前,國家衛生健康委發佈的《2022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2年我國出生人口爲956萬人,這意味着與2021年的1062萬人相比,出生人口減少超過百萬。

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預測,我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累計結餘到2035年有可能將耗盡。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城鎮職工養老金替代率總體呈現下滑態勢。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發佈的《中國養老金髮展報告2012》對城鎮職工養老保險替代率進行了測算。數據顯示,養老金替代率由2002年的72.9%下降到2005年的57.7%,此後一直下降,2011年爲50.3%,低於國際勞工組織《社會保障最低標準公約》中55%的養老金替代率警戒線。中國社科院發佈的《社會保障綠皮書:中國社會保障發展報告(2019)》指出,目前中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平均替代率不到50%。

與此同時,第二支柱即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的規模覆蓋人數少,且增長速度緩慢。

人社部數據顯示,2022年末,我國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的投資運營規模分別爲2.87萬億、2.11萬億,累計4.98萬億元。其中,全國有12.80萬戶企業建立企業年金,參加職工3010萬人,佔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不足10%。從2018年算起,5年間參加企業年金的職工僅增加了約600萬人。

房連泉表示,企業年金參加人數增長速度確實比較慢,這是因爲企業年金的繳費是由企業和職工共同承擔的,對於一些中小微企業和中低收入職工來說,短期內會增加額外負擔,對於國企或大型企業而言,願意參加的企業現在多數已經參加,後續想要繼續擴大規模比較困難。

“實際上第二支柱的規模是既定的,其規模大小會受到經濟發展、企業盈利能力、就業情況等宏觀形勢的影響。”房連泉說。

由此不難發現,在養老問題上,目前我國職工養老主要依靠基本養老保險,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的參與率相對較低且推廣難度較大。因此,要緩解養老體系當前面臨的壓力,加快構建以個人養老金賬戶制度爲基礎的“第三支柱”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今年7月,中國太平洋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傅帆表示,目前中國養老金規模佔GDP比例約爲10%,遠遠低於發達國家的水平,還有很大提升空間。讓養老金融支撐養老服務,就要形成“產品—服務—投資”的良性循環。

他山之石:個人養老金制度推廣的國際經驗值得借鑑

在推行個人養老金方面,國際上一些國家做得比較早。

2019年美國、德國養老三支柱佔比情況

其中,美國個人退休賬戶(IRA)始於1974年頒佈《僱員退休收入保障法》(ERISA)。IRA 是由個人負責、自願參加的儲蓄養老保險制度,賬戶資金由個人儲蓄、投資組成,並用於個人退休後養老,由聯邦政府提供延遲納稅、免徵投資收益所得稅等稅收優惠。

記者注意到,ERISA法案一開始就明確了個人養老金業務的信託關係,並強調以受託人職責履行、受益人權益保護作爲監管出發點,爲美國IRA計劃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在具體形式上,個人養老金賬戶上不僅限於一個獨立賬戶,個人投資者可在不同金融機構開立多個IRA賬戶,然後在年度報稅和退稅時將多個賬戶的金額彙總在一起。

美國和德國推行個人養老金制度的主要措施

美國投資公司協會數據顯示,IRA計劃推出30年後,2005年總規模達到3.4萬億美元,2015年總規模翻倍達到7.5萬億元。截至2021年末,美國退休資產總額達到39.4萬億美元,其中IRA總資產規模達到14.5萬億美元,佔比36.4%。

東方證券認爲,至2021年,36.7%的美國家庭至少擁有一種IRA。從不同IRA參與情況來看,羅斯IRA參與家庭數增長較快,2004 年共有約1430萬戶家庭參與了羅斯IRA,2021年達到2730萬戶。

與美國“基金型”養老金體系不同的是,德國的“保險型”養老金體系中,政府在社會保障體系中承擔了大量責任,與我國目前的養老金制度較爲相似。

上世紀80年代,德國就已邁入深度老齡化階段,出生率持續走低,老年撫養比不斷上升,現收現付制的社保養老金體系壓力越來越大。

對此,德國政府通過建立個人養老金制度來彌補法定養老保險待遇削減所造成的老年人收入缺口,開創性推出了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相結合的激勵手段,鼓勵和引導國民進行養老財富積累補充等措施。

2001年,德國頒佈《德國退休儲蓄法案》推出了里斯特養老金,10年間,里斯特養老金參加人員數快速增加,2010年突破了1000萬。海富通基金研究發現,截至2020年底,德國參加里斯特養老金的人員數量爲1040.3萬,佔法定養老保險人數3380萬的30.8%。

德國里斯特養老金參加人員數量(萬人)

專家建議:可考慮在繳費、投資、領取三階段均實施免稅

對於如何更好地推進個人養老金制度在我國的發展這個問題,北京工商大學中國保險研究院院長王緒瑾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電話採訪時表示,從參與對象來看,目前只有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勞動者纔可以參與個人養老金,未來可以考慮放寬參加人羣的限制,無論是否在崗、有無社會基本養老保險,全民都可以參與個人養老金。而從購買方式來看,購買者可以自由選擇一次購買或多次購買,但總購買金額數量需在限額內,這種方式是比較好的。

“讓更多人蔘與,避免剝奪一部分人的參與權,有利於完善建立更加公平高效的個人養老金制度。一方面可以加快發展完善我國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有利於更好地發揮其在資本市場的增值效應,另一方面,有助於推進就業渠道和就業方式多元化,促進家庭和諧與社會和諧一體化。”王緒瑾說。

此外,9月23日,在社會保障與養老金融國際高峯論壇上,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祕書長董克用建議,針對進城農民工,特別是平臺就業者,建議採取個人繳納、平臺配套、地方政府補貼的模式,用好、用活個人養老金政策,爲他們建立適應其就業特點的養老金第三支柱。

在個人養老金稅收優惠方面,王雯表示,一方面,政府可以在低收入者參加個人養老金時給予適當的補貼,彌補其在稅收上額外增加的負擔,增強稅收優惠的撬動效果。

王雯認爲,目前,我國個人養老金稅收優惠採用EET模式(在補充養老保險業務購買階段、資金運用階段免稅,在養老金領取階段徵稅的一種企業年金稅收模式),即在繳費和投資收益環節免稅,在領取環節繳納個稅,未來可以嘗試替代EET模式,在繳費、投資、領取三個階段均實施免稅政策,以進一步加大稅收優惠力度。此外,隨着時間推進,也期待未來12000元這一年度繳費上限能有所提高。

除了稅收優惠,由於個人養老金賬戶是封閉式管理,賬戶中的資金正常情況下退休後纔可領取,因此個人養老金賬戶中資產的保值增值自然就成爲投資者的重要訴求。

《個人養老金實施辦法》明確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須在獲批資格的商業銀行開立,具有唯一性。但個人養老金基本賬戶開立只是第一步,後續能否提供穩健的產品和優質的服務更是關鍵。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李珍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電話採訪時表示,在市場調節作用下,除了加強金融宣傳教育以外,還需要金融機構豐富和完善產品投資組合。在購買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和基金類產品時,金融機構可以根據投資者年齡、收入、預期和風險偏好等因素評估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並給出一些投資建議,以滿足不同投資者的需求。比如給年齡越大的人提供更爲保守的投資,以此謀求更穩健的回報,滿足他們尋求收益穩定的需求。

一位不願署名的行業專家表示,由於個人養老金業務橫跨銀行、保險、基金三大資管子行業,涉及四大類產品,建立完善的養老投顧體系,不僅需要加強跨行業的業務交流與合作,更要建立統一的養老投顧業務標準體系,從根本上避免出現行業亂象的可能性。

“建議今後合格託管人負責開立個人養老金賬戶資金戶,而所有金融機構均可開設個人養老金信息戶並與人社部平臺對接。銀行、互聯網機構作爲產品銷售超市平臺,資管機構作爲資產管理方這兩種模式均可存在,二者也均可向投顧方向發展,同時也可以解決太多產品導致投資者選擇困難的問題。”這名專家表示。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