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欄

對人類思維活動和精神產品的生產替代,不可避免帶來了諸多法律、倫理甚至是公共利益難題。

當郭德綱開始用英文說地道的中國相聲,趙本山用標準的倫敦腔講述東北故事,人們開始更直觀地感受到人工智能技術的成熟。

據媒體報道,近期,網絡流傳較廣的明星“說外語”視頻,其語音合成技術源自於國內某人工智能創業企業的工具應用。一些網絡博主截取一部分有話題的明星的公開片段,利用這類人工智能視頻工具的語音合成技術,將其內容轉化爲英語、日語等,繼而轉爲“以假亂真”的明星語音。

技術不斷迭代進步的結果

從內容工具的生產力角度看,這無疑是技術不斷迭代進步的結果。近一年來,類似語音、圖像、視頻相關的AIGC(利用人工智能生產內容)技術不斷出現各類現象級傳播案例。

例如,前段時間可以爲用戶生成各類寫真照片的相機應用,早前實時視頻換臉引發的“電信詐騙”質疑等等,都是人工智能的內容生成能力進入社會各領域以後所產生的漣漪效應。

頻繁出現“破圈”的傳播事件,說明我們已經進入人工智能技術在內容生產上的大規模普及前夜。

首先,AIGC技術的使用門檻大幅降低,用戶不再需要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能,即可在成熟的產品入口中直接使用。例如,上傳個人照片就可以生成不同風格的寫真照片、錄入多段語音素材就可以模擬出一個“AI嘴替”等。

而在這次刷屏的“說外語”視頻中,相關自媒體博主也不是專業技術人員出身,僅僅是支付了相關工具軟件百餘元的訂閱使用費,就可以使用工具生成爆款視頻。從使用費用、使用者的角度看,技術門檻早已大幅降低。

其次,最終產品的形態接近成熟。這些破圈的工具應用中,讓公衆驚歎的主要原因是“仿真度”,不管是模仿知名作家的文字風格、模仿嗓音語氣,還是更直截了當的“換臉”,海量數據訓練帶來的摹真度都在大幅提升,最終使得輸出的產品幾乎很難被普通用戶發現瑕疵。

從技術發展的角度看,這意味着過去被認爲難以取代的“內容生產”部分,也逐漸可以被工具替代,自機械化取代了人類的“身體工具”生產模式以來,思維意識層面的生產也第一次出現了規模化流水線替代的可能,這將不可避免帶來各個產業的重塑。

想象一下,如果某個明星本人需要在短時間內生產大量的視頻素材用於傳播,那麼,如明星“說外語”視頻所展示的技術,完全可以成爲明星本人拓展個人內容生產的輔助,甚至是主要工具。

也就是,原本已經相當成熟的偶像工業體系也將因此而進一步壓縮爲營銷工業,只需要在前期製造一個“IP”,就可以迅速利用AI技術實現內容生產,真實的“人”的價值在這個工業體系中的地位將進一步弱化。偶像甚至不需要真的去學習英文、提升公開表達的素質和能力,也可以藉助工具進行可控傳播。

面臨法律、倫理難題

對人類思維活動和精神產品的生產替代,不可避免帶來了諸多法律、倫理甚至是公共利益難題。

如果詐騙團伙率先使用了人工智能技術來不斷提升騙局的“仿真度”,傳統人類辨別信息真假的“看圖、看視頻、聽聲音”都將失效,那麼,普通人要如何走出虛假信息的困境?

如果一些人使用這類技術時,沒有忠實翻譯原文,而是在翻譯中加入了部分虛假信息,被仿冒者應該如何維權?

而且,用AI技術爲視頻中的人物更換聲音、做“翻譯”,還存在多種侵權行爲。從著作權角度看,相聲、小品等都屬於我國《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

著作權有一項是“翻譯權”,即未經他人授權,不得翻譯他人作品。翻譯權之外,此類視頻在未經著作權人授權的情況下,經修改後發佈在網絡上,造成大面積傳播甚至牟利,該行爲也涉嫌侵犯作品的信息網絡傳播權。

因此,當下這些關於AIGC的相關熱點越來越多,既是技術成熟即將被大規模應用的信號,同時,也意味侵權的門檻越來越低。對此,應有更妥善的權利保護措施。

□馬爾文(媒體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