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中國市場的紅利在哪裏?

最近,因爲質疑普惠金融企業滴灌通的商業模式,加華資本創始合夥人宋向前被推到輿論風口。

他事後表示,評論滴灌通並非出於利益考量,而是對廣大小微企業、個體戶的關心。作爲中國經濟的毛細血管,如果它們再被人“割一刀”,可能會影響市場經濟的基本面。

作爲專注消費領域的投資人,他對最近七八年來的消費浪潮做了研究與覆盤,試圖在這些創業烙印中發現失敗與成功的基因,希望在下一輪紅利爆發之前做好準備。

在加華資本的北京辦公室,宋向前與鉛筆道就“消費、硬科技與時代新機會”做了交流。宋向前認爲:

  • 若能釋放制度紅利,將迎來下一波增長週期,制度紅利遠勝於人口紅利、全球分工紅利。

  • 不能把消費和科技對立起來、讓市場做“二選一”的選擇題;歧視消費,就是反向遏制科技,因爲科技會變得沒有市場。

  • 面向中產的“新消費”翻篇了,未來可能進入有效需求不足、人均購買力下降的低慾望社會。

宋向前很喜歡電影《教父》中一句話:一秒鐘內看透本質的人,和花半輩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質的人,命運必然截然不同。他說,中國消費不缺少參與者和創業者,缺少的是篤定和堅持,及對利他主義的一路追求。

以下是對話精華。

幹企業,不能不研究宏觀

鉛筆道:您今年心情是否比之前好一點?

宋向前:今年心情好一點。我過去幾年更焦慮,就像隧道效應,在黑暗中摸索一段後才能看到亮光,我今年看到了亮光。這個亮光就是“高質量增長”,並且它離我越來越近。

“高質量增長”的一層重要含義是:由數量關係轉向質量關係。我們以前GDP增長超過10%(2010年之前),創造了經濟奇蹟。但這樣的奇蹟不能長期存在,短期釋放後,還是會進入緩慢增長時期。我們要接受這種局面,並且可能是長期局面。因此,我們的增長不能再依靠數量,而應該是質量。這是個陣痛期。

我們也不能再依靠“數量調控”,比如貨幣政策更寬鬆、多發國債。我們居民現在人均負債14萬(截至2022年底),企業負債率更高。我們未來應該多化債、多去槓桿。

我們應該依靠“質量調控”,比如優化資源配置、調整產業結構,把資源分配給效率更高、科技力更強的企業,讓他們解決就業,創造民生。

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持發展市場經濟,創造更好的營商環境,創造好的法律保障,同時結合座談會、新36條等多元形式。如此一來,我相信未來就會有轉機。

你問我爲什麼心情好了,原因就是這個。

此外,今年還有很多好事,比如中美關係的復甦。中美好,世界好,中美穩、世界穩,中美強,世界強——合作比競爭更重要,經過幾年掰手腕式的競爭,大家都意識到合作的重要性,哪怕是維持在最低限度上的合作。世界經受不起中美關係的巨大災變,我希望這樣的好事多一點,持續下去,和平發展一定是世界的主流。

鉛筆道:您剛剛提到“陣痛期”,是不是包括現在?

宋向前:是的,並且這個轉型陣痛期是很長的,我們的同行(投資人、企業家等)不太願意研究宏觀,其實在中國,宏觀經濟與企業命運息息相關。我們是一個二元結構經濟體:有國資/民營,內資/外資。所以宏觀經濟的研究,很具有前瞻和引領意義。

中國企業家是全世界範圍內算比較辛苦的一羣人,既要幹好微觀的企業運營的活,還要對宏觀經濟形勢和發展態勢進行敏銳的分析和判斷。特別是在今天,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總體目標已經將國家安全置於首要地位,將公平優先置於效率優先之上,整個社會確實面臨着百年未有之變局情況下的轉型時代的特點,我認爲這個轉型陣痛期可能持續10-20年。

鉛筆道:這個陣痛期裏,“雙創”的使命會有什麼變化?

宋向前:雙創的重心也會從“數量”上升爲“質量”。

“雙創”是一個很好的政策導向,我很認可。但客觀來說,它過去幾年也確實遇到了重大挑戰。商業世界裏,真正成功的企業還是少數,商業才華、智慧的形成需要時間,這是個大浪淘沙的過程。未來,“雙創”更多會變成一個精英運動而不會是羣衆運動。

創業者的使命依然存在。在德國、日本、法國等發達國家,中小微企業支撐起了國民經濟。在我國,他們也承擔了近50%的GDP。

未來,我們也不能完全指望大公司——比如華爲、阿里、騰訊——海量人口的就業也不能完全指望他們,因此“雙創”是一個時代課題。

這個課題重心是:“雙創”的方向是正確的,但未來的挑戰是如何進行高質量的“雙創”,而不是一哄而上,如何真正幫助中小微乃至個體工商戶安居樂業,創業、興業、成業和立業。

中小創業主體和個體工商戶以及自僱小企業將會是未來中國經濟活躍市場,吸納海量就業,創造海量稅收,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穩定器和壓艙石,也是中國經濟健康有序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任何經濟體的長期穩定發展靠的不是參天大樹,而應該依靠生命力頑強的小花小草,這從近現代發達經濟體的發展情況中已經得到印證。

鉛筆道:當下還是創業的好時機嗎?

宋向前:從現在形勢看,現在是創業的低谷期。經濟增速在放緩,結構在轉型,社會發展正處於百年未有之變局。但任何時期,沒有做不好的行業,只有做不好的企業。夕陽產業裏也有朝陽企業,再不利的宏觀環境,也有非常成功的企業。比如拼多多、抖音,它們順應了時代潮流,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沒有企業家的時代,但是應該有時代的企業家。

鉛筆道:未來“雙創”的地位會越來越高,還是會回到合理的地位上?

宋向前:我覺得是迴歸理性,迴歸現實。

首先,我們要激活微觀主體的活力,希望更多的人出來創辦企業,這樣經濟也更加活躍。但是我們經濟發展到今天,GDP排名世界第二,就應該進入改革深水區了。

我們不能再依靠數量,水大魚大的時代過去了,創業的難度更高了,競爭也更激烈了,特別是很多創業者盯住的是簡單的商品功能優化,消費體驗改善或情緒價值釋放等痛點進行創業,這種創業的門檻不高,結構性競爭優勢不強,既無根椐地,又無護城河,很容易被經濟下行和市場競爭出清,這也有效解釋了中國過去7-8年“雙創”運動的困境。

鉛筆道:您怎麼評價“2015-2023”這代創業者?他們的“原生家庭”都差不多,享受的時代紅利與侷限性也差不多。

宋向前:他們是中國第一批參與“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的創業者,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從歷史上看,這一代創業者會被中國商業史記錄下來。

他們有一些共同特徵:1、接受了很好的教育;2、有非常強的創業熱情;3、他們掌握商業知識、信息、經商的才華與能力,比過去第一代、第二代企業家更強。

但從客觀結果看,他們參與的創業數量重於質量。以消費爲例,很多公司依賴流量創業,但這只是一種商業變現的方法,它本質依賴的是渠道。而商業的核心競爭力還是要求完整全面的能力,從生產、研發、運營、市場到渠道無所不包,簡單粗暴的利用流量,依靠注意力經濟,從人性弱點出發捕捉市場變現紅利,短平快的利用長板創業頂多就是個賺現金流的生意,談不上是個真正的創業者。

創業也要牢記,時間是企業價值的稱重器,利潤是做對事的副產品,日拱一卒纔會功不唐捐。

沒有消費,科技將成無源之水

鉛筆道:從2023年開始,下一代創業者還有哪些紅利?

宋向前:人口紅利已經不在了,簡單要素紅利也已經不在了,但生產要素中還有個重要紅利,那就是制度紅利。

中國是一個二元經濟體,有國資、民資,有內資、外資,假如我們能建立公平競爭法案,而不是區別對待某類主體,比如單獨地建立民營經濟法或制定一些幫扶政策,應該着力於創建一箇中立的競爭環境:市場秩序是統一的,法治環境是統一的。

我們一直在強調建設統一大市場,或者是市場主體地位均等,市場競爭中性,競爭環境公平合法,它能釋放出巨大的潛力和彈性,搞了近四十年市場經濟,需要清楚的認識到市場經濟不是扶持出來的,一定是市場競爭中發展壯大的。

始自1978年改革開放,核心也是釋放制度紅利,更重要的其實就是鬆綁社會、鬆綁民生、鬆綁經濟、鬆綁企業家的商業才華與能力,結果是換來了近三十年的經濟逆襲和高速增長。

政府只需要建立公平競爭的環境,消滅所有制歧視,鬆綁社會,轉變政府職能,實行政企分開,政府退出全面參與社會經濟活動,退居提供社會公共產品和服務,這樣就能創造巨大紅利,這個紅利可能遠勝於人口紅利,遠勝於全球分工的市場紅利。

這就是我爲什麼樂觀起來的原因,因爲我看到了韌性與彈性所在。中國確實還有牌可打,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鉛筆道:“制度紅利”的釋放大約需要多久?

宋向前:需要時間。它是個新生事物,我們的認知能力有侷限性。搞市場經濟,我們還算是個初學者。我們入世才22年,高考恢復才40多年。

鉛筆道:“制度紅利”釋放後,會怎樣影響您所在的行業? 

宋向前:新時代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顯然將會圍繞這個主題詞。

第一個是科技進步,向科技進步要生產力,提高勞動生產率。

第二個,中國是一個14億人口大國,老百姓有美好生活的願望,所以要發展消費服務業,從生產型社會向消費型社會轉型。

以前中國房產及相關產業佔GDP將近17%(2020年),現在那個水大魚大的時代過去了,已經進入存量競爭時代。

接下來國家的重心是什麼?我個人認爲最終還得靠消費服務業。今年第三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94.8%。而在2020-2022年,這個數字多在50%-70%。

這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

儘管當下,消費企業上市存在一些挑戰,但我認爲這是短期的,這是種缺乏長期戰略眼光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政策。從長期看,爲老百姓提供好產品、好服務,吸納了海量就業,創造海量稅收,這不僅是符合國家提倡的社會發展方向,能有助於解決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

短期來看,資本市場發行資源(IPO)有限,扶持卡脖子的科技公司是有一定合理性的。但長期來看,消費和服務業就不需要支持和發展嗎?我們不能把消費和科技對立起來,讓市場做一道“二選一”的選擇題,相反,科技和消費服務業作爲國民經濟的支柱和支撐產業,都應該也必須發展好,不能搞產業歧視政策來維持所謂的發展。

消費和科技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體兩面,也是國民經濟中最重要的兩個元素,一個是科技進步,一個是消費支撐。消費給科技創造了應用場景。

比如AI四小龍,它們現在都在to G(指政府是最大客戶),但另一個支撐它們生存下去的是消費市場。消費企業是科技公司的客戶,是甲方。沒有消費場景,科技公司怎麼生存下去?

很多科技公司由於和消費企業脫鉤,造成兩個問題:一個是營收下滑,股價暴跌;另一個就是不賺錢。

華爲手機爲什麼好?因爲它有龐大的消費人羣,它本質是個消費電子產業。它能不斷實現技術迭代和科技進步,前提是有着一個巨大的消費市場的支撐。

你看美國的谷歌也好,蘋果也罷,或者是特斯拉,它們本質都是消費企業。一切科技都是爲了最終應用,我們要以人(消費者)爲中心。

所以消費和科技不是對立關係,不能搞歧視,比如搞科技的就看不上消費,搞消費的就覺得科技不靠譜。

政策也應該如此,不能鼓勵二選一,比如支持科技就不支持消費,支持消費就不支持科技,應該二者協調發展。

鉛筆道:歧視消費的代價,最終還是會傳導給科技產業?

宋向前:是的。消費創造了就業,解決了民生問題。科技代表效率的進步,但它解決不了海量就業。如果我們全員都去搞科技,都去搞AI,都去搞算力、大模型、芯片,它能解決多少人就業?難道沒那麼高素質的勞動力就不要活了嗎?

還是要發展消費服務業,吸納海量就業,創造海量稅收,稅收歸集到政府後,政府也會更有財力支撐科技發展和進步。

沒有了消費,科技就沒有了源頭活水,活水就是消費創造的。今天還有幾個人能創造這麼大稅收?就是消費行業嘛。經濟增長的貢獻率,90%都是消費創造的。

貢獻最大的行業,你能說它不重要?你能歧視它、不讓它運用資本市場繼續做大做強?中國難道永遠不需要自己的可樂,不需要自己的麥當勞,不需要自己的肯德基,不需要自己的蘋果?你說今天的華爲、小米、理想汽車,它們都不重要?

歧視消費,就是反向遏制科技,因爲科技會變得沒有市場,沒有應用。

我們投資的“老鄉雞”(中式快餐品牌),表面看它是個傳統快餐企業,事實上它是一個數字化程度很高的公司。它有很多創新,比如店面智慧化、AI自動結賬、全產業鏈的數字管理等,運用了大量新科技和數字技術。如果沒有老鄉雞這些傳統公司的數字化改造和升級,芯片公司怎麼活,SaaS公司怎麼活?

鉛筆道:確實,科技行業面臨的壓力之一,就是普遍虧損。

宋向前:因爲來自市場的真實客戶和穩定客戶太少了。比如AI公司,多數都to G——現在壓力很大。比如芯片公司,應用場景無外乎就幾個:手機、汽車等。這些公司一上市股票就稀里嘩啦。消費不發展,科技怎麼應用,怎麼落地?

鉛筆道:您覺得科技行業現在是否有泡沫?

宋向前:泡沫是肉眼可見的,大家都心知肚明。由於衆所周知的原因,社會並沒有對科技的泡沫化和運動化發展弊病進行有效監管和反思,我們過去面臨很多“卡脖子”壓力,所以鼓勵科技創新是對的。新生事物發展初期,有泡沫也是正常的。

作爲立志實現高水平、高質量發展的國家,我們需要學會駕馭泡沫,我們要抹掉泡沫喝到咖啡。投機和投資歷來都是並行的,但是重心應該是價值投資,但也不能完全杜絕投機,否則就會降低市場流動性。

就像股市,既有價值投資,也有套利型基金。我們需要進行宏觀審慎管理,其本質是減少市場摩擦,同時活躍交易,維護穩定。

面向中產的“新消費”已翻篇

鉛筆道:每個行業都有周期,很多人會被週期震盪。比如消費,2020年之前很火,但2021年下半年就很冷。這些市場情緒,對您有沒有影響?

宋向前:沒有。加華資本這麼多年,一直投資的是“剛需+高頻+民生”,特別是基礎設施的消費,而不是消費升級(高端消費等)。從當下的社會矛盾看,老百姓的基礎民生需求沒有得到充分有效滿足。因此經濟週期對我們關注的方向影響不大。

加華資本成立16年了,的確經歷了若干個週期,經歷了若干個所謂紅利和風口的時代,如房地產紅利、互聯網紅利、社交電商紅利、AI紅利。

我們確實也遇到挑戰,但我們篤信一條:發達經濟體的發展模式最終會從生產型向消費型轉移,這是中國經濟的最大底氣和戰略定力,在於消費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環境中,這纔是主要矛盾和最大的時代紅利。

我們有這麼大的就業需求,有這麼多的中小微企業,有如此巨大的需求未被充分滿足,消費賽道足夠寬,週期足夠長,典型的長坡厚雪大賽道,可以將心注入,剩下的安心交給時間,正確地做事並做正確的事。

消費是個有足夠知識積累就能帶來能力複用的行業,又是一個極度依賴認知的產業。我們不僅僅是個基金,還是產業專家,我們的目標是成爲企業的2號位員工、編外CEO、事業合夥人。

消費投資又是最難的,因爲投的都是行業老大,這些企業一旦品牌做出來,就代表利潤和現金流轉正,就容易變成不簡單需要錢,投資套利就會失去作用。

但它們真正需要什麼?需要共同經營的水平和能力。

這麼多年過去,我們也不敢說自己做大了,只說我們能活下來,並掌握了活下來的獨特方法,形成了自己的投資風格和理念文化,有所爲纔能有所獲,獲得陽光下的利潤和回報的同時,爭取創造更大的價值,贏得合作機會的尊重和職業尊嚴。

鉛筆道:如果消費創業也進入新時代,哪些“舊模式”正在說拜拜?

宋向前:第一個就是面向中產的“新消費”翻篇了。

我認爲未來中國會和日本類似,是一個有效需求不足的市場。

研究購買力的提升是個長期課題。日本有個“失去的30年”,直到去年才慢慢爬升獲得增長。我們的體量、結構決定了面臨的挑戰更大。人口紅利沒了,土地資源紅利沒了,進入了存量博弈時代——有效需求不足,人均購買力又下降,經濟預期從積極樂觀變成了相對保守,大家都會看緊錢袋子。

所以新消費也好,中產消費也好,我不敢說它會全軍覆沒,但壓力會很大。所以這些方向,加華資本過去基本沒有佈局。

未來可能會進入低慾望社會。過去我們講大工廠、大品牌、大流通,未來消費者會強調個性化、強調消費主張(如簡約、樸素等),他們不會盲目追求品牌,不會願意爲新的消費形式盲目買單。

消費的主流趨勢還是會圍繞基礎必需品消費、民生消費展開。現在消費需求下行,但也沒有影響農夫山泉的生意,也沒有大規模影響今麥郎、東鵬特飲、巴比饅頭、愛慕內衣(加華投資企業)的生意。

爲什麼?因爲我們投資的主要方向都圍繞着“高頻+剛需+民生”,它們都是必需品,着力創造極致性價比帶來的消費福利和消費者剩餘。

當未來中國20-30年和日本發展模式一樣時,消費行爲就會發生鉅變,我們要先行地去市場洞察,調整投資佈局纔會與時代需求吻合,這也是對週期的深刻理解。

消費主流趨勢不能只看北上廣,這隻會誤導你。6億的中低收入羣體,9億民生市場纔是真正的大市場,爲普通老百姓提供滿足剛需民生的好產品纔是主流。

中產實際的人均購買力其實並不高,現在房產跌下來了,他們有房貸、車貸,可能還有其他消費貸,事實上他們是“軟階層”“軟中產”,他們更願意存錢把房貸還掉,並可能依據未來預期適時減少消費支出,以上種種情況,會導致新消費遭遇巨大挑戰。

鉛筆道:所以不管經濟怎麼波動,對於“剛需+高頻+民生”的影響會很小?

宋向前:是的,因爲它們圍繞的是基本需求,你總不能不喫不喝,對吧?我們投的都是1-2元的包子、3-5元的飲料、20元一頓的快餐、60元一頓的正餐。

我們要抓最大公約數。人總不能不喝水吧?農夫山泉爲什麼有潛力,人均喝兩瓶(月),它就是個5000億市值的公司,如果人均喝4瓶更不得了。

最近,農夫山泉創始人鍾睒睒又登頂中國首富了(第三次),是有道理的。基本民生需求是最大的市場,因爲最大的消費人羣支撐了它。

鉛筆道:“新消費”這個詞提了7-8年。關於“剛需+高頻+民生”的觀點,目前是行業共識還是非共識?

宋向前:現在基本變成共識話題了,但“剛需+高頻+民生”的品牌性、規模型消費很難投。作爲投資人,當你看到這些企業時,它們已經很大了。只有產業投資人才能幫助它的成長,獲得一些共建的機會,要真的幫助它,跟它共同成長,這需要有耐心地長期投入。

鉛筆道:加華資本是怎麼早期發現就投進去的?

宋向前:我們做得早,十六年前就開始聚焦品牌性剛需消費,尤其關注快消品行業;第二,我們有足夠的積累,比如學習積累、能力積累。好企業很挑剔的,它尋找的是一個事業夥伴,錢反而是副產品,融資重在“融智”。更是創業立業初心的融會貫通和舉一反三,太陽底下確實沒有新鮮事,但從低微處出發,向上勃發出強大的生命力,還是很反人性,更加考驗耐心和定數,套利和短線思維從來都不是偉大的同路人。

鉛筆道:雖然過去幾年,消費升級的創業成績不理想,但有沒有1-2家公司,您覺得可以稱得上優秀?

宋向前:元氣森林算一個。它的產品力比較好,對市場的洞察力比傳統消費公司更高。比如說無糖氣泡水,客觀上還是爲中國軟飲市場創造了一個新品類。此外,它掌握了社交電商的能力,對新渠道、新人羣和新通路有充分的理解。但是他們的發展也面臨挑戰,正如唐總所言:元氣森林需要時間,更需要成爲一家傳統的快消品公司,補齊生產能力、供應鏈能力、渠道能力等能力。

對於一家偉大公司而言,短板能很大程度上決定開局,但戰略能力和運營水平以及戒急用忍的發展定力才真正決定了企業的未來。以消費者爲中心的企業倒做,在人、貨、場三角關係中始終耕耘用戶終身價值纔是結構性的競爭優勢,是那種可以三言二語可以講明白,但很難說到做到的知行合一的高維心性競爭。

如今的商業競爭本質上競爭的是企業家的認知,更是競爭的企業家的心性和利他精神,在創業時長板能使你快速發展,但要成爲一個長期持續的事業贏家,就需要以利他精神驅動的補短板練內功的訓練,這種反身性在短期會明顯拖累企業發展,會製造很大的障礙,長期來看卻是謀定而動的高維智慧。

鉛筆道:在消費行業裏,有沒有一些對立的言論在阻礙生態發展?

宋向前:當然有,比如新消費和傳統消費,現在就有些人爲對立。比如某個雪糕會說,它賣的不是雪糕。但不管你用什麼方法、什麼人設,什麼樣的情緒價值釋放,最終還是在賣雪糕,好產品會說話,市場是最終會獎賞誠實守信的好人創新的,大多數人只是用了社交電商的能力,用了MCN的方法,用了新渠道而已。

新消費和傳統消費不是勢不兩立,不能有太多造詞運動和市場噪音,大家都是同行,做的都是消費產業,傳統消費要向創新消費學習,怎麼利用數字經濟、MCN、流量經濟和數字驅動快速發展。新消費要學習怎麼生產、研發、供應鏈管理等傳統能力,互通有無,共同發展。新消費和傳統消費不是勢不兩立,不能有情緒,大家都是同行,做的都是消費產業。

傳統消費要向創新消費學習,怎麼利用數字經濟、MCN、流量經濟快速發展。新消費要學習怎麼生產、研發、供應鏈等。

鉛筆道:以前VC可以抬轎子,讓很多公司在短時間上市;但是過去7-8年,新消費品牌很少有上市,VC怎麼就抬不動了?

宋向前:因爲大部分新消費公司基本都是個渠道型公司,嚴格意義上不是個擁有完整產業能力的現代化企業,比如**日記、**子、**雪糕、*糕點,它的研發、生產都很依賴外包,不是一個縱向一體化的、具備綜合競爭力和實力的公司,只是擁有一技之長,比如很會運用新渠道,但對於生產、物流、倉儲和渠道就沒那麼強。

所以很多新消費公司都是曇花一現,依靠的都是美化包裝、簡單強調性價比或平替概念,重視情緒價值和功能迭代、痛點營銷,基礎上是在營銷過程中下功夫,利用人性弱點薅羊毛,這樣能短期吸引消費者,但是無法長期持續贏得時間的複利價值,天下商業本質上就是根植於復購上,人心的紅利纔是真正的價值和最大財富。

其次,任何消費品和服務業都有其固有的生命週期,只有大企業才能不斷地迭代,持續刷新,傳統實力品牌某種程度上比新品牌競爭力更強的奧祕也就根植於此,這讓很多貌不驚人、言不壓衆的傳統大企業最終贏得了市場競爭。

鉛筆道:我們注意到,一些非常貼近民生的縣域企業,比如湖北一家賣魔芋公司(一致魔芋),現在也能上市了。

宋向前:未來這會是一個相當普遍的現象。在中國,細分行業裏有很多隱形冠軍,它可能是區域經濟之王和行業冠軍。中國的消費市場很大,2800多個縣,接近30000個鎮,人均的購買力分佈很不均勻,不同區域的消費者有它的偏好。比如大窯汽水,它從內蒙古發家,也能做幾十億營收。

責任編輯:石秀珍 SF18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