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看到,那些保持着讀書習慣的人,由着不一樣的談吐與格局;那些時常運動健身的人,有着不一樣的體格與力量。滴水穿石,聚沙成塔,所有的不平凡,都源自一個個平凡的好習慣。新的一天,加油!

圖片

【人物語言描寫專項指導】

02.人物語言描寫的基本形式

圖片

“有成就的作家,他寫人物,幾乎無須寫外貌,只要用語氣、聲音,就不難將他們的思想和感情,便是面目和身體,也表示出來了。讀者看了對話,便好像目睹了說話的那些人。”

——魯迅

圖片
語言描寫是指對人物說話時的內容、語氣、聲調等進行描寫。寫人的文章要想把人物寫活,是離不開語言描寫的。
人物的語言描寫一般有五種:

一、提示語在前,引語在後,引語之前用冒號。即先交代誰說,後寫說了些什麼。(牽羊式)
例1、忽然,她跳起來拍着屁股說:“咱倆先換過來,我媽是高級裁縫,她能把褲子的口子縫得一點兒都看不出來。”
例2、奶奶突然說:“算了吧,這樣多不好。”
(先寫某某說,然後寫他所講的話,這種對話描寫,能夠使讀者先知道是誰的話,人物關係明白清楚。)
再如:媽媽輕輕地摸了摸我的額頭,心疼地說:“瞧你,這兩天人都瘦了。以後可得注意保暖,不能再感冒了!”

二、引語在前,提示語在後,提示語後面用句號。先寫所說的話,下面寫某某說。把引話放在某某說的前面,其作用是爲了強調所說的話。(推車式)
例1、“那隻羚羊木雕哪兒去啦?”媽媽突然問我。
例2、“爸爸不是說給了我麼 ?” 我小聲地說。
(第一句,引文在前,是作者爲了強調她母親質問的話。說明性文字用“突然”,既說明事情發生得料想不到,又展示了她母親發怒的神態。第二句,“我”以反問口氣作答,突出了“我”的委屈與不滿,說明性文字中的“小聲”一詞,既突出了“我”的害怕心理,又渲染了對話時的緊張氣氛。)
再如:“瞧你,這兩天人都瘦了。以後可得注意保暖,不能再感冒了!”媽媽輕輕地摸了摸我的額頭,心疼地說。

三、提示語在兩個引語的中間,提示語後面用逗號。即將某某說插入引話的中間(說後邊用逗號)。(挑擔式)
例1、“媽媽!”孩子委屈地搖着我的手臂,喃喃地說,“有了熊皮,不是可以給阿婆做熊皮手套了嗎?”
(這部分說明性文字,“委屈”、“搖着”表神情動作。)
例2、“你這個人真是自不量力!”姑娘好像生了很大的氣,瞪了老頭一眼說,“你幹一天活,掙幾個錢,充什麼大肚子漢呢?十五不要,十四不要,十二也不要,看在你來得早,憑着你那票子新鮮,依你,十塊錢搬走吧!記住,原產墨西哥,免得叫人再拿扇子拍你!”
(這句人物對話比較長,先承接他人的話,說明性部分承前啓後,使後面的引文明白。)
例3、“啊!你也天天上班!”我把他摟在懷裏說,“媽媽幹啥去了?”
(這個例句中,後邊的話不是順着前面的話的意思說的,在意義上有轉折,所以在引話中插入說明性部分。)
再如:“瞧你,這兩天人都瘦了。”媽媽輕輕地摸了摸我的額頭,心疼地說,“以後可得注意保暖,不能再感冒了!”

四、提示語在兩邊
如:媽媽輕輕地摸了摸我的額頭,“瞧你,這兩天人都瘦了。以後可得注意保暖,不能再感冒了!”她心疼地說。

五、沒有提示語,直接引用人物說話的內容
即把說話人是誰省略掉。使用這種格式時應注意,必須使讀者能夠根據說話的語言環境清楚話是誰說的。
例如:年輕幹部手裏搖着黑色紙扇,上下看了老頭一眼,似笑非笑地說:
“老頭,你曉得這是什麼花?”
“令箭荷花!”
“原產哪裏?”
“原產……原產姑娘家裏!”
年輕幹部哈哈大笑。
這種形式必須在一定的環境裏使用。
再如:“瞧你,這兩天人都瘦了。以後可得注意保暖,不能再感冒了!”

人物語言的幾種表現形式,主要是爲了表現說話人的神態、情緒、心理及時間先後等,是爲了讓人物語言表達得更精確、更細緻、更流暢,增強文章的感染力。我們在作文時,不要只用一種描述形式,可以幾種描述形式交替使用。這樣在表達形式上纔不會顯得單調。

圖片

特別推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