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上游新聞,近日,黑龍江省林口縣一名僅32個月大的女童小含(化名)因細菌感染入院,在注射阿奇黴素後次日死亡,引發廣泛關注。

小含的媽媽丁女士說,1029日,孩子有些發熱,她便帶着小含來到牡丹江市的一家三甲醫院就醫。檢查結果顯示,小含支原體檢測爲陰性,血常規顯示白細胞增高,診斷爲普通的細菌感染。由於症狀較輕,並且是牡丹江市下轄的林口縣居民,爲了方便照顧,在醫院的建議下,丁女士便帶着小含回到老家縣城醫院治療。

10月29日下午3時左右,丁女士帶着小含來到林口縣人民醫院辦理了入院手續。入院時,小含拍了胸片、彩超,結果未顯示異常。

據丁女士反映,在連續第六天靜點(靜脈點滴)後,小含病情仍無好轉,又出現了咳嗽症狀。隨後的幾天內,反覆發燒。

在靜點第十天時,醫生又增加了阿奇黴素。在注射阿奇黴素次日,小含出現精神萎靡、氣喘憋悶症狀,包括主治醫生在內的多名醫生察看後,仍未做出結論,答覆說:“挺好的,沒有問題。”

然而,小含的病情持續惡化,出現呼吸困難,臉色蒼白。小含媽媽意識到不對勁,提出轉院,此時院方告訴小含媽媽,孩子病情十分嚴重。轉院途中,小含失去生命體徵。

根據丁女士的描述,醫生在未告知用藥風險、未進行血液檢測支原體及心電圖的情況下,給小含注射了阿奇黴素。

丁女士還認爲,在住院期間,主治醫生未按照規定查房,小含病情反覆時,醫生也未進一步檢查。

同時,住院期間患者還需要自行前往靜點室,與院外患者共同在靜點室內靜點。丁女士認爲,此行爲加大了孩子交叉感染的風險。

11月20日,林口縣衛生健康局有關負責人接受上游新聞記者採訪時回應,目前已按照法律途徑進行屍檢,結果還沒有出來。在等待結論期間,涉事的主治醫生已經暫停工作。

濫用抗菌類藥物加劇耐藥性

《中國新聞週刊》報道,醫學博士、旅美執業醫師李長青撰文表示,血清學檢測對支原體感染的診斷準確性差,根據廣州番禺婦幼保健院的一項局部調查,假陽性發生概率高達40%以上。檢測偏差可能導致過度診斷和過度治療,造成支原體肺炎流行的假象以及支原體的耐藥性。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感染科副主任曾玫近日對媒體表示,支原體肺炎對阿奇黴素等藥物的耐藥性可達90%以上。

鑑於支原體對阿奇黴素的耐藥性,關於患者喫阿奇黴素等抗菌類藥物是否有效,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感染科副主任醫師郭威認爲,還是因人而異。阿奇黴素的有效性在人羣中總體下降,但具體藥效與人的體質和用藥經歷有關。對於有呼吸道感染症狀的病人,醫院在明確患者想要儘快康復的意願後都傾向於給藥。再加上阿奇黴素等抗菌類藥物可以自購,一些家庭內濫用抗菌類藥物的狀況進一步加劇了耐藥率的升高。

是否要完全確診再用藥?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副院長蔣榮猛表示,目前,醫院確診支原體肺炎需要結合臨牀表現、體徵、胸部影像學和病原學血清學檢測,通過綜合分析來診斷。血清學檢測包括支原體抗體IgM檢測等,在發病早期的陽性率很低,不能做到早期診斷,而且,陽性也很難排除是既往感染。相較而言,支原體抗原和核酸檢測敏感性高,核酸檢測的敏感度能達到90%以上,可用於早期診斷。在楊武看來,對輕症患者來說,病原體篩查並不是必須的,醫院一般只建議重症或有明確重症風險的患者去做詳細的病原體篩查。

至於是否要完全確診後再考慮用藥,郭威認爲需要和接診實際情況相結合。考慮到醫院接診容量,患者不一定能實現快速確診,但去醫院診斷、拍胸片等可以爲積極的早期用藥提供依據。如果出現明確的炎症、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尤其在醫生高度懷疑肺炎支原體感染的情況下,即使沒有確診,依然可以進行診斷性治療,但是不主張大家完全沒有任何依據地使用抗菌類藥物。蔣榮猛表示,就其接診經歷而言,類似感冒的輕症患者佔支原體感染患者的八成以上,輕症只需對症用藥,不需要抗病菌藥物介入。輕症患者或無症狀人員應儘量減少前往醫院的次數,防止交叉感染。

|綜合上游新聞、中國新聞週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