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周亦川

編輯 | 袁月

11月26日是“全國心力衰竭日”。據統計,我國每年大約有300萬新發心衰病例,總患病數超過1000萬,其中嚴重心衰患者的5年生存率僅50%,已逐漸成爲我國當前最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北京積水潭醫院心內科主任,主任醫師劉巍教授在接受搜狐健康專訪時指出,將心衰治療關口前移,做好醫院與社區診所的管理連接,是降低心衰死亡風險的關鍵。

缺血性心臟病是心衰主要元兇,冬季心衰患者需嚴防感染

劉巍介紹,許多疾病或其他因素都會導致心肌結構功能發生改變,從而引發心衰。其中心肌損害和負荷過重是引起心衰的原因,例如冠心病、心肌梗塞等缺血性心臟病。此外,感染、心臟病變加重、心律失常、血容量增加、勞累或者激動、治療不當、藥物因素等也是導致心衰的“幫兇”。隨着人口老齡化、體檢的日漸普及,越來越多的人被確診心衰。

心衰可從A至D分爲四個時期,A、B期並未出現明顯症狀,只是有了高血壓、糖尿病等心臟相關疾病,以及做超聲心動圖檢查發現了心臟結構功能改變的跡象;心衰到了C期甚至是D期後可出現呼吸困難、咳嗽咳痰、乏力少尿,下肢水腫等症狀,給患者生活帶來很大困擾,例如輕度活動時出現氣短乏力,甚至休息時候仍感覺呼吸不暢,最嚴重的時候連喝水、喫飯都會氣喘吁吁,難以平躺入睡。想要改善心衰患者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就要從心衰早期開始加強管理,積極治療。

特別要注意的是,冬季是各類心臟病的一道坎,心衰也不例外。冬季流感等多種感染高發,無論是上呼吸道感染還是肺炎,都會加重心衰症狀,導致住院治療甚至是死亡。近兩年冬季新冠病毒感染已經奪去了不少老年人生命,其中就有一些源於心衰加重死亡,因此,今年心衰患者尤其要注意加強對各類感染的自我保護。

心衰療法不斷更新迭代,患者日常需控水控鹽

藥物治療是心衰最常用、最基礎的治療方法,包括β受體阻滯劑、ACEI/ARB/ARNI、醛固酮受體拮抗劑等。近年來,心衰臨牀治療不斷優化原有方案,推薦採取多途徑的藥物聯合治療。鑑於心衰患者多數伴有合併疾病,治療相對複雜,加之目前常用的心衰治療藥物可能會引起腎功能惡化,高鉀血癥、血壓下降等不良反應,對治療效果影響較大,也使得患者的依從性下降。

越來越多醫學研究表明,心衰包括多重病生理機制,應進行多機制、多通路治療,聯合不同作用機制的抗心衰藥物越多,患者的預後越佳。2022年首個可溶性鳥苷酸環化酶(sGC)刺激劑維立西呱在我國獲批上市,用於治療經歷心力衰竭加重事件後射血分數低於45%的症狀性慢性心力衰竭,改善心臟與血管功能。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該藥物能夠降低心血管死亡和心衰住院的總體絕對風險。

心衰還可以採取器械治療,包括三腔起搏器治療,瓣膜擴張及瓣膜成型治療,植入式心臟收縮力調節器(CCM)、體外反搏療法等,達到治療心衰的目的。

心衰的生活方式調節也不可少。患者需每日清淡飲食,少食油膩,喫鹽不能超過3克;特別注意要限量喝水,過多的水將給身體造成負擔。每天稱重,如果體重有了明顯增長,很可能是體內水蓄積增加的表現,易引起心衰症狀發作。

在心衰治療領域,一些國際領先的醫療中心管理經驗是“團隊化診療”,鑑於心衰患者往往患有多種慢性病,團隊化診療能夠給予患者全方位的診治意見,我們正在不斷學習借鑑,院內診療水平差距逐漸縮小;真正拉開患者生存期差距的是院外管理,要求爲心衰患者做好醫療中心和社區診所的管理對接,包括長期用藥、飲食管理以及患者教育等。

在我國,城市地區患者尚可得到規範治療,但農村地區不少心衰患者的診斷及生存質量並不理想:患者高血壓等基礎病診治率偏低、飲食偏鹹、治療藥物供給不足等,都是易導致心衰發病和惡化的因素,一些地區還存在風溼性心臟病等瓣膜病發病,這些疾病也是心衰發病及惡化的高危因素。

因此,從醫院到社區再到更廣大農村地區全方面加強心衰早期預防以及疾病管理,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做好日常監測,定期複診隨訪,必要時手術治療,加強自我管理,才能控制病情進一步進展、提高生活質量、改善臨牀結局,最終綜合提高我國心衰疾病診療水平。

專家簡介:

劉巍,北京積水潭醫院心內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心內科工作15年,先後在新加坡國立大學Tan Tock Seng醫院,日本東邦大學大森醫院心血管介入中心,美國休斯頓德州醫學中心Methodist醫院Debacky心血管中心及德州大學醫學部接受心內科及心血管介入培訓。

擅長冠心病診治,結構性心臟介入治療。在國內首先開展準分子激光治療複雜冠心病。

目前擔任歐洲心臟病學會委員,美國心臟病學會委員,中華醫學會心血管分會冠心病與動脈粥樣硬化學組委員,北京醫學會心血管分會理事,青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分會結構學組委員等,北京生理學會理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