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時間:2020-04-04 18:37:25

【導語】:

《懷魯迅》是郁達夫寫的一篇文章,關於《懷魯迅》的主要內容是什麼一直受到大家的關注,小編來給大家介紹分享,來了解一下吧。

  郁達夫《懷魯迅》

  真是晴天的霹靂,在南臺的宴會席上,忽而聽到了魯迅的死!

  發出了幾通電報,會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開往上海的輪船。

  22日上午10時船靠了岸,到家洗一個澡,吞了兩口飯,跑到膠州路萬國殯儀館去,遇見的只是真誠的臉,熱烈的臉,悲憤的臉,和千千萬萬將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與緊捏的拳頭。

  這不是尋常的喪葬,這也不是沉鬱的悲哀,這正像是大地震要來,或黎明將到時充塞在天地之間的一瞬間的寂靜。

  生死,肉體,靈魂,眼淚,悲嘆,這些問題與感覺,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魯迅的死的彼岸,還照耀着一道更偉大,更猛烈的寂光。

  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羣; 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因魯迅的一死,使人們自覺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爲,也因魯迅的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國還是奴隸性很濃厚的半絕望的國家。

  魯迅的靈柩,在夜陰裏被埋入淺土中去了; 西天角卻出現了一片微紅的新月。

  1936年10月24日在上海

  【鑑賞】 郁達夫於1923年在北京與魯迅相識,此後相交甚久。兩位作家雖然在性格氣質、文學觀點、作品風格等方面都不相同,但情誼甚深。

  郁達夫無論在人際交往還是在所寫文字中,都從不掩飾自己對魯迅的崇敬之情。1936年10月19日,魯迅在上海病故時,郁達夫在福州。他在後來的幾篇紀念魯迅的文章中說: 當時驟接訃電,十分驚愕,匆忙趕到上海,瞻拜遺容之後,“一腔熱淚,才流了個痛快”。本篇《懷魯迅》,寫的就是初聞噩耗、參加葬儀時的心情。閱讀本文,我們的總體感覺是: 它如急雨直注,像山瀑傾瀉,又似狂飈突進,作者聽任自己感情的潮水衝開堤壩,一下子濤奔浪湧。《懷魯迅》不是一般的懷念文字,而是愛與恨的匯聚,是悲與憤的交響,是用熾熱的情感所熔鑄成的火熱的詩篇。我們在文中尋找不到刻意爲之的技巧,卻能在字字句句之間觸摸到作者內心洶湧翻騰着的激情。

  作者在另一篇文章中曾記寫了魯迅葬儀的情況: “他的葬儀,也可以說是民衆對日人的一種示威運動。工人、學生、婦女團體,以前魯迅生前的知友親戚,和讀他的著作、受他的感化的不相識的男女,參加行列的,總有一萬人以上。”“民衆對於魯迅的死,就拿來當作了一個非抗戰不可的象徵” (《回憶魯迅》)。這些情況,爲本文中所說的 “這正像是大地震要來,或黎明將到時充塞在天地之間的一瞬間的寂靜”等語,提供了具體內容,爲它作出了註腳。作者從送葬的空前之舉,看到了抵禦黑夜、迎接黎明的希望之光。

  接着,作者進入了深一層的思索。他認爲: 在魯迅葬儀上,不應只產生有關個人的生死、肉體、靈魂等問題的思考,而應感受到更深的意義。隨後,他用擲地有聲的文字寫下了極富意蘊的一段話:

  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羣; 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因魯迅的一死,使人們自覺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爲,也因魯迅的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國還是奴隸性很濃厚的半絕望的國家。

  在中華民族五千多年來流淌着的歷史長河中,湧現過多少英勇無畏的民族英雄、赤膽忠心的愛國志士和義無反顧的革命先驅! 魯迅就是其中傑出的一位。有了這樣的國家的支柱、民族的脊樑,我們因此而不再是“可憐的生物之羣”;我們中華民族的子子孫孫對於這樣的偉大的人物,應知 “擁護”、“愛戴”、“崇仰”,將他們作爲我們的楷模,作爲我們的參照。只有如此,才能使民族得以振興。反之,如果淡化了民族魂,甚至 “數典忘祖”,那麼,國家民族是註定沒有希望、沒有前途的。魯迅之死,激起了千千萬萬人的痛悼之情,由此顯示出民族之尚有希望; 但魯迅終其一生,都處在烈火毒焰的包圍裏,處在冷風密雨的侵襲之中,時時都在抵禦着來自多方面的重壓,因此,魯迅之死,使人看出了“中國還是奴隸性很濃厚的半絕望的國家”。這段話,既是熱切的呼告,也是理性的闡發,它道出了紀念魯迅的真諦。

  《懷魯迅》的語言與作者的思想感情獲得了極大的和諧與統一。作者曾在紀念魯迅逝世一週年時說: 初聞魯迅逝世,“情緒太緊張了”。這種“緊張”,我們從本文的字裏行間也可看出。例如,文章前半部分,作者多用短句,劈頭一句:“真是晴天的霹靂,在南臺的宴會席上,忽而聽到了魯迅的死!”然後就是一連串短句: “發出了幾通電報,會萃了一夜行李”,“匆匆跳上了開往上海的輪船”,“到家洗一個澡,吞了兩口飯”,“跑到”殯儀館去,等等。對於殯儀館裏的葬儀,作者也未能細看細寫,只作了幾句簡略的概括: “遇見的只是真誠的臉,熱烈的臉,悲憤的臉。”作者胸中的急迫與不安,容不得他緩緩地將過程記寫出來,於是自然地選用了短句。短句節奏快、語勢強烈,它猶如一個接一個的急促的鼓點,傳達出作者的匆忙的動作與緊張的心緒。文章後半部分,在進入對魯迅逝世所涵括的深意的思索時,則又多用較長的句子,例如關於如何對待偉大人物的那段闡述,就是如此。較長的句子表達思想周到、細緻、嚴密,正適宜於作者用來做出理性的概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