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长宏(文学之都居士)

2023年12月18日

      不以物喜,不以已忧,当柳三变真正沉稳之后,1034年,由于皇帝的格外开恩,放宽了对那些往年落榜考生的录取,柳三变终于考中了进士,并官至屯田员外郎。但是与杰出的词作成就相比,柳永迟来的仕途或许不值一提。

     任何文学形式的兴盛发达,都需要一批为之呕心沥血的人。宋词之所以成为一种与唐诗并列的重要的文学样式,并最终获得极大的繁荣,与柳三变在宋词的天地里开疆拓土毕生耕耘是分不开的。

  

  

     我们来看看,词的发展过程,在晚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慢词总共不过十几首。而到了宋代,柳三变开始,他大力创作慢词,使词坛上小令与慢词平分秋色,齐头并进。慢词长调具有更饱满的音乐容量,能容纳更加丰富的生活内容和艺术情节。一则慢词少则八九十字,多则一二百字。柳三变晚年创作了《戚氏》一词,对他一生的境遇做了总结。这首词长达212字,是《乐章集》中最长的一首。如果没有柳三变对慢词的探索改造,后来的许多词人就只能在小令的世界里左冲右突,而难以创造出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样辉煌的慢词篇章。”
     纵观两宋词坛,柳三变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整个宋朝319年,一共诞生了880个词牌名,柳三变一个人就原创了一百多个词调。柳三变不仅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形制,而且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他继承和发扬了民间词的俚俗本色,使词从“雅”变为“俗”,从表现士大夫阶层的高雅情趣,转而表现市井人民的生活百态。
     柳三变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他从来没有站在一个制高点上俯瞰过社会,他栖身于烟熏火燎的世俗深处。他看见的是再寻常不过的市井生活。他品味到的,不过是一个小人物的离合悲欢。不能不说他是一个最底层生活的词作代表。那些高雅的文人,对柳永嗤之以鼻;洋洋五百万言的《宋史》,没有记载柳三变的只言片语。但是,人民记住了他,岁月记住了他。
     乐游原上妓如云,尽上风流柳七坟。可笑纷纷缙绅辈,怜才不及众红裙。
     柳三变一生买醉欢场,他没有“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英雄梦想,也没有“鬓虽残,心未死”的豪情壮志,但是在自己的伊甸园里,在熙熙攘攘的市井深处,用他天赋的歌喉,唱出了世上最动听的哥谣。他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道出了多么美好的爱情境界;他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道出了人生怎样的迷惘和求索;他的“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道出了天地的浩渺无际和个体生命的多少无奈!

     柳三变是多情的,也是深情的;是多愁的,也是善感的。在那个冷漠的世界里,他用真心呵护过无数青楼女子的暖男;他是用手中的一支笔,倾力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最忠实的写作者。


   

     到了晚年,柳三变年轻时的激情似乎已经消磨殆尽,寻欢作乐的兴致也逐渐淡漠,在羁旅之中,他眼前的景象和心境成了如此这般:《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从这首词来看,柳三变虽热已经老去,但老的是柳三变的身体,他的内心,从未真正地放下。他放不下他的功名,更放不下他的佳人,哪怕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也要在爱中煎熬着,思念着。柳三变天生就是一个情种,最终,他在情人的怀抱里离开了这个世界。公元1053年的一天,大宋的一个民间歌手去世。他客死异乡,既无亲人,也没有留下财物。除了东京汴梁的妓女为他的丧事张罗,再无人前来吊唁。他的葬礼,热闹而寒酸。

     他在生前,遭受了无数的鄙视与冷眼,那些有身份有地位的士大夫,认为一个终生混迹于花街柳巷之人,根本无足道之,更没有资格和他们同处庙堂,共商社稷。


  

     但是在死后,却获得了无数的眼泪和真心地祭奠。他出殡的当日,明代冯梦龙在《喻世明言》中记载曰:“只见一片缟素,满城妓家,无一不到,哀声遍天。”从那时起,每年的清明节,为他扫墓的妓女络绎不绝。并且这种纪念活动,逐渐演变成一个盛大的风俗,前后持续了一百多年,直到宋室南渡以后才废止。能获此殊荣的,就是北宋婉约派词人柳三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