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前摩根士丹利亞洲區主席斯蒂芬·羅奇(Stephen Roach)認爲,金融危機是一種新常態,對經濟的衝擊可能“更早而不是更晚”。

他在週四的一篇專欄文章中寫道,在過去幾十年裏,全球某個地方平均每三到四年就會發生一次危機。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一系列災難不斷衝擊着全球經濟。

羅奇說:“現在是時候停止將危機視爲例外事件,並承認衝擊實際上是多麼頻繁地發生。”他後來補充說:“危機及其引發的‘非凡’發展現在已成爲常態,而不是例外。”

他解釋說,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爲一場危機往往會引發另一場危機,並援引了央行收緊和放鬆貨幣政策的搖擺不定。

例如,上世紀90年代末亞洲金融危機最終導致各國央行將利率下調至接近於零的水平。這產生了資產泡沫,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

此外,決策者傾向於專注於解決導致上次危機的問題,而不考慮可能引發另一次危機的因素,羅奇補充道。

他說:“雖然另一場危機即將來臨,而且可能來得更早而不是更晚,但讓前瞻性政策與高度不確定的未來陷阱保持一致,在功能上相當於在大頭針頭上平衡重物。”

“但這很難成爲政策錯誤的自私藉口,或者將資產市場定價錯誤和經濟混亂描繪爲所謂前所未有的情況下不可避免的事故的理由。”

羅奇表示,與其試圖預測下一場災難,不如提高經濟抵禦未來衝擊的能力更爲重要。

責任編輯:於健 SF069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