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澤世

“國內大麥在前端育種、栽培、生產加工這條產業鏈上存在缺環斷鏈,而國外則由農業協會把生產者、育種公司及啤酒生產企業拉到一起有組織的生產。”國家大麥青稞產業技術體系研究員、首席科學家郭剛剛在近日舉辦的“中澳大麥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學術研討會”上向中華網財經表示。

郭剛剛指出,國內的大麥需求應該多樣化,國產大麥要走一條差異化高質量的發展路線,而此次邀請澳大利亞專家來溝通交流,希望在育種、產業鏈、供應鏈等方面爲中國的大麥產業在研究上實現互補,目的是縮小國內大麥產業與國際同行之間的差距。

據瞭解,大麥用途多元,主要用於啤酒釀造和動物飼料。中國是澳大利亞的主要市場,佔其大麥出口的50%。

2023年8月份,中國商務部發布公告宣佈終止對澳大利亞大麥歷時三年多的“雙反”。

5個多月過去,澳大利亞大麥再度大規模出口中國。從數據上看,8月至11月間,中國進口商自澳大利亞獲得約20批、總量超過100萬噸的穀物;其中,僅10月份就進口了31.4萬噸澳大利亞大麥,價值1.39億澳元(約合人民幣6.7億元)。

隨着澳麥大量的進入,國內大麥的價格也開始回落,但國內啤酒企業成本仍在高位運行,而國內大麥尚未形成規模化種植而缺乏競爭優勢。

“大麥產業的破局是一個系統性問題,過程中不能在每一個點上追求極致,而是要走通、做活產業鏈,實現產業鏈各個系統協同發展。”澳大利亞技術科學與工程院院士李承道向中華網財經分析稱,推進“國麥振興”,需要把研發端到需求端的整個鏈條串起來,推動產業鏈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事實上,國內啤酒企業也開始關注國內大麥產業的發展,國麥振興已提上日程。

“2023年,我們和華潤啤酒聯合做了一個啤酒大麥標準化生產的全流程質量監測體系的嘗試,在東北、蘇北等大麥主產區開展從品種選擇到過程管理,再到最終釀造品質測試的全流程溯源性建設體系。”郭剛剛介紹稱,“目前爲止進展良好,且企業方對目前拿到的原料品質有着非常高的認可度,面對‘中國到底有沒有啤酒大麥’的疑問,我們可以肯定地回答‘有’,而且如果說能夠標準化種植,它的品質還會很好。”

此外,中華網財經還從華潤啤酒技術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處瞭解到,隨着消費環境的變化,消費羣體的迭代以及消費文化的升級,華潤啤酒正在步入“啤酒新世界”,並以國麥振興“推動者”的身份,助力中國啤酒產業高質量發展。

負責人介紹稱,國產大麥產業發展最大的制約在於缺乏協同機制,導致國麥的規模化發展上沒有形成合力,從而造成了當今國麥發展停滯不前的局面。基於以上判斷,要實現“振興國麥”,邁出的第一步一定是產業鏈協同。

“截止到2023年,華潤啤酒已完成3000畝國產大麥試點種植收穫工作,100餘人參與其中。預計在2024年於內蒙古及蘇北等地區國產大麥種植面積將會超過5萬畝,投入金額將超4000萬元。”該負責人透露。

同時,負責人還強調,“華潤啤酒希望與國內外產業鏈上的所有相關科研院所和企業單位都能有更廣泛、更深入的合作,共同來推動國產啤麥的協同進步。也希望能夠借鑑澳大利亞大麥科技創新及產業鏈發展模式,助力啤酒原料供應鏈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