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記者盧夢雪 冉學東 北京報道

2023年理財市場總結終於出爐。

近日,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發佈《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23年)》(下稱“《報告》”)。《報告》數據顯示,2023年銀行理財存續規模在一季度下降後逐季回升,截至年末,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回升至26.80萬億元。

雖較2023年6月末,銀行理財市場在存續規模和產品數量方面均有所回升,但2023年末市場的存續規模仍未重回高峯時期,較2022年末較年初降低了3.1%。

在震盪中逐步復甦,2023年銀行理財市場規模雖首次被公募基金超越,但憑藉“穩健”策略,正逐步“收復失地”。《報告》顯示,年內銀行理財市場投資者數量不斷增加,全年累計新發理財產品3.11萬隻,募集資金57.08萬億元,爲投資者創造收益6981億元,風險偏好爲一級(保守型)、四級(成長型)和五級(進取型)的個人投資者數量佔比較年初均有所增加。

相關分析人士向記者指出,2024年現金管理類產品或將延續走俏趨勢,但面對投資者偏好兩極分化的情況,則需持續提高產品投研能力、創新能力,並加強投資者教育,建立完善的客戶管理系統提升投資者理財體驗。

市場風險偏好持續下降,存款理財化趨勢凸顯

《報告》顯示,2023年,全國共有228家銀行機構和31家理財公司累計新發理財產品3.11萬隻,累計募集資金57.08萬億元。截至2023年末,全國共有258家銀行機構和31家理財公司有存續的理財產品,共存續產品3.98萬隻,較年初增加14.86%,存續規模26.80萬億元。

從理財發行主體來看,理財公司仍是銀行理財市場的主力軍,銀行正逐步退出理財發行市場。截至2023年末,理財公司存續產品數量1.94萬隻,存續規模22.47萬億元,較年初上升1.01%,佔全市場的比例達到83.85%。

2022年贖回潮和破淨潮之下,銀行理財市場遭遇了信任危機;2023年9月,債市再次⼩幅回調,理財產品收益率在波動中趨於下行,連續衝擊之下,銀行理財規模在今年年中首次被公募基金超越,失去了資管市場“頭把交椅”的地位。

與此同時,2023年銀行存款三迎“降息潮”。2023年6月、9月和12月三次調降後,國有大行三年定存掛牌利率擊穿2%整數關口,降至1.95%,存款利率正式叩響“1時代”大門。

面對這樣的市場情況,理財公司積極求變,產品主打“穩中求進”,一方面積極推出低風險、持有期靈活產品補足投資者求穩需求,另一方面從估值端出發,推出攤餘成本法估值、混合估值產品,提高投資者持有體驗。

於是,在存款降息潮和理財公司積極調整之下,居民投資行爲出現了“存款理財化”的特徵,銀行理財的低風險產品一級(低)、二級(中低)實現了3月、6月、9月階段性衝高,普益標準數據顯示,兩類低風險等級產品規模年內分別增長14.98%、3.71%。

表現在資產配置方面,《報告》顯示,債券、現金及銀行存款成爲銀行資產配置的大類資產中佔比最大的前兩類資產。而相較於2022年末,債券類資產佔比下降了5.1個百分點,而現金及銀行存款佔比則上升了9.2個百分點。

同時,隨着銀行理財市場愈發規範化,產品愈發多元化,2023年,持有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數量達1.14億個,維持增長態勢,同比增長17.84%。其中,個人投資者數量新增1686.29萬個,機構投資者數量新增38.65萬個。

不過,雖規模較2023年中已有所回升,但基金業協會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2月底,我國境內145家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公募基金資產淨值合計27.6萬億元,銀行理財規模尚未重回資管行業頭把交椅的位置。

投資者風險偏好兩極分化

值得一提的是,雖投資者風險偏好整體下行,但較爲激進的投資者佔比也在提高,在投資者風險偏好方面呈現“兩極分化”的趨勢。

《報告》顯示,截至2023 年末,持有理財產品的個人投資者中數量最多的仍是風險偏好爲二級(穩健型)的投資者,佔比33.95%。風險偏好爲一級(保守型)、四級(成長型)和五級(進取型)的個人投資者數量佔比較年初均有所增加,分別增加2.02、0.14和0.46個百分點。

低風險產品方面,截至2023年末,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爲8.54萬億元,佔全部開放式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的比例爲40.32%,較年初上升2.02個百分點。雖仍不及2022年末規模,但是較2023年上半年末規模增長1.33萬億元。

“我認爲2024年現金管理類產品或將延續走俏趨勢。”普益標準研究員李振宇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一方面,從風險偏好角度來看,銀行理財投資者風險偏好仍然較低,且一級(保守型)投資者數量佔比增長,這使得低風險的現金管理類產品的正好契合多數投資者的需求;另一方面,在我國存款利率持續調降的背景下,或將出現存款向理財產品“搬家”現象,而原有儲蓄本身偏好低風險,增加了現金類理財受到青睞的可能性;此外,現金管理類理財流動性高、投資門檻低,潛在客羣較爲廣泛,這也爲其在2024年持續走俏增加砝碼。

而對於風險偏好較高的投資者,含權類產品無疑是其“心頭愛”。2023年,“債強股弱”的資本市場表現使得跟股市強關聯的權益類、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的產品收益率走勢震盪,但理財公司仍未停止對權益類產品的探索。

近期,招銀理財、平安理財、民生理財、光大理財和華夏理財等機構陸續推出“含權”產品,招銀理財一款混合類產品募集金額達到了13.54億元,多家理財公司也表示出對後續權益市場的信心。

李振宇在受訪時建議,投資者風險偏好兩極分化的情況下,理財公司可以採取以下策略來滿足不同投資者的需求:一是提供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二是加強投資者教育;三是提升創新能力,持續研發和創新理財產品,並利用科技手段提升服務效率和質量;四是建立完善的客戶管理系統,對投資者的交易歷史、偏好和風險承受能力等信息進行記錄,通過深入分析投資者的相關信息,爲其提供更加精準的服務和產品推薦。

責任編輯:孟俊蓮 主編:張志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