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央行發佈《2023年四季度貨政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在此次《報告》的首個專題中,央行提及準確把握貨幣信貸供需規律和新特點。

《報告》指出,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加快推進,要求信貸高質量投放。 而存量和增量的關係也在發生變化,要更多注重盤活低效存量金融資源。

有業內人士表示,總體看,目前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穩固、有效,尤其是信貸結構不斷優化,新動能貸款持續較快增長。經濟結構轉型給信貸增長和信貸結構帶來深刻變化,而聚焦“五篇大文章” 更好發揮結構引導功能。

經濟結構轉型給信貸增長和信貸結構帶來三重變化

《報告》指出,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加快推進,要求信貸高質量投放。

“隨着經濟結構轉型,過去比重較高的傳統貸款動能趨勢性轉弱,房地產市場從過去的總量供不應求轉向供求總體平衡,商品房銷售中樞放緩,相應房地產貸款需求也會下降。”有業內人士表示,當前地方債務化解穩步推進,低效的政府投資項目減少,融資平臺貸款會減少。而普惠小微貸款、“三農”等的信貸投放則依然較多,金融需要支持的領域力度未減。

與此同時,信貸供需方強弱關係轉換。上述人士指出,以前項目缺貸款,現在銀行缺項目,很多銀行都面臨資產荒,信貸有效需求不足。近年來,先進製造、綠色低碳等新動能貸款快速增長,較好填補了部分傳統動能貸款走弱留下的空間,優化了信貸結構,提升了服務質效。

“加快直接融資發展也會不斷優化融資結構。”上述業內人士指出,科技創新、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具有高風險、高回報特點,與直接融資更相適配。未來隨着資本市場穩步發展、直接融資佔比上升,對貸款會產生良性替代效應。2023年新增社會融資規模中政府債券、企業債券、股票合計佔比已超三成。

應着力提升貸款使用效率 合理評價金融支持的力度

《報告》提出,要準確把握貨幣信貸供需規律和新特點,着力提升貸款使用效率,合理評價金融支持的力度。

有業內人士指出,這需要三方面渠道共同努力。一是優化增量,引導金融機構把更多金融資源投向重點領域,挖掘信貸需求和項目儲備;二是盤活存量,推動必要的市場化出清,盤活被低效佔用的信貸資源;三是提升效率,部分貸款到期收回後可以再利用,投向更高效率的經營主體。

《報告》還指出,考察金融支持力度也要解決好“看什麼”的問題:多看利率下降的成效,因爲利率由信貸供需關係決定,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說明實體經濟信貸需求是被合理滿足的。多看科技創新、綠色發展、中小微企業等重點領域的金融支持力度,這些亟須領域的融資需求需要優化有效滿足。多看涵蓋直接融資的社會融資規模,或者拉長時間觀察累計增量、餘額增速等,全面看待貨幣金融條件。

聚焦“五篇大文章” 更好發揮結構引導功能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了要做好大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而在業內人士看來,聚焦這“五篇大文章”,將能夠更好地發揮結構引導功能。

近年來,人民銀行不斷豐富貨幣政策工具箱,在做好“五篇大文章”、優化信貸結構方面下好了先手棋。

根據2023年四季度貨政報告顯示,2023年末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累計支持增加普惠小微貸款3.3萬億元,碳減排支持工具帶動碳減排量超2億噸,普惠養老專項再貸款在5個試點省份支持了60多個項目,科技創新再貸款、設備更新改造專項再貸款存量4000多億元也繼續發揮作用。各項工具帶動下,2018年以來,普惠小微貸款、製造業中長期貸款、綠色貸款等增速持續高於全部貸款增速。

值得注意的是,《報告》在“提升信貸政策的結構引導效能”部分增加了“統籌抓好綠色發展和能源轉型信貸支持”和“強化金融對養老領域支持力度”等內容,對應了“五篇大文章”。同時,本次報告的“行業分析”還選取了技術密集型的機械工業和體現人文關懷的養老產業

有業內人士分析指出,這些調整充分體現貨幣政策將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宗旨,優化資金供給結構,爲高質量發展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

此外,《報告》在下階段貨幣政策思路中提出“實施好存續的各類專項再貸款工具,整合支持科技創新和數字金融領域的工具方案”。

有業內人士指出,這意味着下階段央行將着力整合工具資源,探索盤活信貸存量。這有助於聚焦重點、提高政策效能,引導金融資源向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傾斜。同時,報告還提出通過部分貸款到期後轉投、優化新增貸款投向、推動市場化出清等方式,提升存量貸款使用效率,增量和存量雙管齊下,更好推動信貸結構優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