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蓮

從成都開車兩個小時,就可到達樂山,這裏的樂山大佛爲人所熟知。近年來,樂山光伏產業日益發展壯大,在全國甚至全球都擁有了一定話語權,“中國綠色硅谷”越來越被市場關注。

自“雙碳”目標提出後,各路資本紛紛湧入光伏行業,希望分得一杯羹。高速發展之下,光伏行業也出現了結構性產能過剩。近日,我們來到樂山探索其光伏產業的崛起過程,希望能給行業未來的良性發展帶來一些思考。

採訪從樂山市政府開始,這裏沒有圍牆也沒有大門,以一種開放的態度歡迎企業來此洽談投資事宜。

採訪過程中,樂山市發展改革委、市經信局、市經濟合作和外事局等各個部門的受訪人士,都對當地光伏產業的發展歷史如數家珍,對挺過寒冬後的產業重生感受深切,對企業技術路線更迭中的困境與突破也瞭然於心。在交談中,能清晰地感受到他們對於本輪產業週期調整“有信心”。

不僅僅是各部門,在幾天的採訪中,永祥股份、晶科能源京運通等企業也多次提到應對當前價格戰的成本優勢,他們面對行業低谷“有底氣”。

這種信心來自自身的技術基因。技術更迭不是一蹴而就,是十幾年技術研發與進階的結果。圍繞技術,這些企業更是通過股權融合等方式綁在一起,低成本也因此成爲共同的優勢。這讓其在國內競爭中佔有一定優勢,也讓“中國綠色硅谷”開始向世界級先進產業集羣發力。

有信心,但也有憂慮。經歷過在絕境中崛起,樂山各部門及企業都希望這裏的光伏產業能繼續保持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其坦然面對產業鏈短板,開始在補鏈、延鏈上下功夫。在上游技術領先的基礎上,逐步打造更完善的全產業鏈。

尤其是在各地都大力發展光伏產業的背景下,招商競爭也頗爲激烈,區域“內卷”下,產業鏈配套顯得更爲重要,靠“單打獨鬥”模式發展產業鏈某一環節愈發困難。“樂山模式”值得借鑑,但想要複製,則一定要從發展之初就讓技術創新的種子紮根,而不是盲目重複建設,光伏行業起起伏伏經歷多個產業週期,靠砸錢擴產能的方式已經很難再突出重圍。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新能源替代傳統能源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未來還需要持續降低新能源發電成本。目前光伏發電佔全社會發電佔比較低,仍有很大的成長空間。正如有企業人士向記者所言,光伏發電還需要降成本,讓新能源成爲真正的普惠能源纔是公司使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