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新型能源體系如何構建、民營企業如何參與等都成爲社會各界熱議的話題。

近日,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工商聯副主席、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談到民營企業經營環境、光伏產業發展等多個話題。他用一些形象的比喻來談這些話題,比如用溫度來形容現在的民營企業經營環境,環境在“升溫”和“變暖”;當好“車間主任”爲客戶做好產品;產能過剩的困難週期,企業要“磨好金剛鑽,攬好市場的瓷器活”。

企業家的信心更加強烈

去年全國兩會召開前夕,劉漢元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一口氣提了很多次“溫度”。他說:“適當增加民營企業的‘體感溫度’,尤其要增加他們‘內心溫度’;打造信心,形成共識,是內心溫度、體感溫度、環境生態溫度共同需要;大家共同推動給予適當的溫暖,熱乎乎的心多一點,做事時多鼓掌,發展都不容易。”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劉漢元再次與《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對話。他這次說:“感覺到環境在升溫、變暖,信心更加強烈。”

感覺的變化來自劉漢元切身的感受。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都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要不斷完善落實“兩個毫不動搖”的體制機制,爲各類所有制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競相發展的良好環境。對於政府工作報告重申“兩個毫不動搖”,劉漢元十分感慨:“我們深刻感覺到了國家支持民營經濟、支持民營企業、支持民營企業家發展的信號。”

談到這裏,他對中國的民營企業家羣體又有了更多的感慨,他回憶起改革開放的歷史。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尊重知識、尊重財富、尊重經濟,讓民營企業家的積極性、創造性得到廣泛釋放,迸發出了巨大的力量。改革開放40多年來,誕生了一批又一批有理想、有抱負的優秀中國企業和企業家。”劉漢元說,“正是他們日復一日、夜以繼日地幹事業、求發展、經營管理企業,正是這種孜孜不倦、廢寢忘食的精神,才讓中國有了今天經濟強國和製造業大國的國際地位,纔有了當前中國的民富與國強。”

企業家和企業家精神的正面價值和積極意義在過程中湧現,他們帶給整個社會推動力量、牽引動力和表率示範,帶給社會巨大的財富和進步的源泉動力。“任何時候都不能小看,任何時候都應該尊重,任何時候都應該弘揚、都應該保護。今天,尊重知識、尊重創新、尊重社會各主體,保護民營企業積極性,認可民營經濟價值,進一步成爲社會各界的共識。”

最後,劉漢元說回通威——當前全球的光伏和水產“雙料龍頭”企業,他和通威一路見證、參與了改革開放這一偉大曆程,也一路見證、參與了光伏產業的崛起。光伏產業的發展,正是中國民營經濟抓住全球產業結構和佈局調整過程中孕育的新機遇、激活中國經濟活力的縮影。

過剩和新的平衡僅僅是發展中的“小波浪”

自去年以來,光伏產能過剩問題日益嚴峻,硅料、硅片、組件等環節價格不斷下探。全國兩會期間,也有光伏龍頭企業家提到市場“唯低價論”的現象。

劉漢元承認現在光伏產業處於新一輪熱潮過後的產能過剩階段,但他對產業“過剩”有另一番理解和補充。

“事實上,用市場的規律去看,它是非常正常的,而且與一個未來還具有足夠成長空間的新興行業相比,今天的過剩和新的平衡,僅僅是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小波浪而已。如果大家稍微理性地再去做一些計算,就可以發現,三十年左右的時間要實現人類主要能源轉型和碳中和目標,光伏行業需要的規模可能是今天的十倍以上,而且十倍以上的空間不是一百年、一千年實現的規模,而是三十年左右要大量應用並完成的能源轉型。”劉漢元將過剩和平衡視作一個短暫的狀態,從長遠來講,能夠有效地推動能源轉型纔是本質需求。他認爲,無論從政府、產業的方方面面去看,都應該用積極的眼光去看待今天的客觀事實。

劉漢元對未來的光伏行業發展空間依然感到樂觀,連續用了三個“很大”來表述。

“未來的光伏市場空間還很大很大很大,瞄準‘雙碳’目標,碳中和路徑上還有三十年或多一點的時間。在成本上,光伏在所有的可再生能源中已取得足夠的領先優勢,會成爲一半以上到三分之二的未來一次能源的來源,併成爲真正主流的可再生能源。”劉漢元向記者表示,近年來,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多次出臺文件,關心並幫助光伏產業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市場既需要大家支持、支撐和呵護,也需要大家尊重,市場的事情儘可能交給市場去處理,特別是在穩增長、保就業的時期。其實在光伏、風力等能源轉型的產業上投資,包括配套的儲能產業以及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等“新三樣”方面,如果速度控制得好,有可能在近兩三年、三五年形成五萬億、十萬億、十五萬億甚至更大的產業規模,成爲拉動經濟發展的動力,同時使所有投資更健康、更綠色、更生態、更持久。“這是很好的機會和時點,值得相關部門和全社會共同去展望,共同去推動,共同去呵護它的有效實現。”

不過,如何走出本輪光伏過剩週期是首先面臨的生存問題。劉漢元談及通威的“應變之道”——做好自己、與人合作,這也是他多次反覆強調的。

“在多晶硅、電池環節,通威會堅定不移地服務好、支撐好客戶需求。我們想爲大家當好‘車間主任’,把產品、成本做到極致,把產品質量做得更好,讓大家能夠靠好的產品品質,有競爭力的成本和規模化的優勢,面向國際市場去施展拳腳。”對於行業而言,通威一直倡導行業分工和互相協作,使客戶之間、友商之間能夠有所長、有所選擇,在自己所精所強的方面做大,在別人所專所精的地方有效配合,理性地適當控制,營造“有所爲、有所不爲;你爲我好、我爲你好”的商業生態。大家有所爲、有所不爲,會讓合作真正產生有效的、積極的行業意義,使行業生態更好。“過去這樣做,大家也共同感受到了合作的意義、成果,以及投資的收益。”

“磨好金剛鑽,攬好市場的瓷器活”

過去的一年,光伏產業一些頭部企業的運作模式發生變化,從專注各自的細分環節變爲供應鏈縱向延伸。如今,光伏產業轉爲階段性過剩,又應該如何看待垂直一體化策略?

“現在,大家的看法是這樣的:分工合作仍然是正確的,它和一體化並不矛盾,甚至在一體化過程中,如果把分工合作做好做強做大,能夠有效支持、支撐後面的一體化,更有效地參與國際競爭。”劉漢元表示,面向未來競爭,什麼樣的方式能夠讓產業人士參與國際和國內的競爭?什麼樣的態度能夠使協作更好?這值得行業同仁一起探討、一起推動,至少一起來嘗試。

光伏產業本身就歷經大浪淘沙,劉漢元和通威穿越過各種各樣的週期,祕籍是什麼?

劉漢元用了一個比喻形容:“磨好金剛鑽,攬好市場的瓷器活,在該跑的時候跑起來了,可能要過冬的時候,體格會很好,防寒服質量也會是最高的。比如多晶硅生產環節,要思考什麼樣的方式能夠讓消耗水平再降低、什麼樣的方式能夠讓產品的質量再提高、什麼樣的速度加快P型到N型的轉型,能夠更好地適應後端對產品質量、結構的需求,使我們能夠參與行業裏面更多的機會。”

劉漢元表示,對於通威來講,要穿越各種發展迷霧、杜絕各種誘惑、應對各種質疑,戰略定力極爲重要。通威集團在發展中戰略聚焦,強調“有所爲,有所不爲”,嚴控邊界,聚焦核心產品。行業發展中,通威一直提倡錯位競爭、協同發展,在分工背景下堅持做專做精、做大做強,鞏固企業自身競爭力,助推行業健康發展。

光伏作爲技術密集型產業,研發投入在企業發展進程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在技術研發方面,通威投入了大量資源。今年上半年,通威全球創新研發中心將建成使用,項目由實驗室、光伏檢測中心等十大模塊組成,主要開展新型電池和組件技術、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與中試,爲下一代高效電池產業化提供技術支持和專利儲備,力爭2025年創建省級乃至國家級試驗平臺。

全球能源轉型離不開“中國造”光伏

實際上,中國的光伏產品已經成爲“出海”名片,爲世界的新能源轉型做出巨大貢獻。2023年,中國在光伏主要生產環節產能的全球佔比均超80%,生產了全球90%以上的多晶硅,約98%的太陽能硅片,85%以上的太陽能電池,80%以上的光伏組件。

但在如今的國際環境背景下,國際貿易形勢正在變得複雜且嚴峻,應該如何看待國際環境的潛在風險?

“對於歐盟來說,如今面臨二十年至三十年內實現能源轉型的壓力,如果離開或者拒絕使用中國製造的組件,事實上可能造成兩敗俱傷的局面,歐洲的能源轉型很難或者說不可能在二十年到三十年的時間內完成。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大家應該實事求是,彼此包容,共同推進人類的能源轉型,這是全人類最大的現實壓力和共同需求。”劉漢元說。

在公共場合,劉漢元也曾表達過類似的觀點。去年底,他曾說中國光伏產業價值突出,如若拒絕或離開中國的光伏製造組件市場,將對海外國家及國內產業造成雙重傷害,最終形成“雙輸”局面。他認爲,從產業研究的角度來看,美國及歐洲的能源轉型離不開中國光伏產業的支持。

劉漢元的觀點邏輯建立在一個更宏大的“能源革命”藍圖之上——全球能源體系從化石能源轉型至清潔能源。清潔能源體系的架構需要光伏產業,但不侷限於光伏產業。他在建議中多次提到抽水蓄能、電動汽車等涉及“光儲一體化”的新型電力系統,還測算了抽水蓄能度電成本,提到加強新能源車和電網互動“未來儲能所扮演的角色不能與現在進行簡單類推類比,今天的配儲只是偶爾調用甚至從來沒有調用,今後的儲能應當成爲智慧電網、新型電力系統中一個獨立且重要的組成部分,維持發電端與用電端之間的平衡,成爲市場機制下的一項重要產業。”

劉漢元認爲,結合抽水蓄能、新型儲能各自特點,二者應優勢互補,構建以抽水蓄能、新型儲能爲主,電動汽車等其他多種儲能形式爲輔的綜合性儲能系統,爲大規模、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形成有力支撐,助力新型電力系統打造,推進低碳進程。

(文章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