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司  

近年來,中國人民銀行會同金融管理部門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主動有序推動金融業開放取得積極進展。

大幅放寬金融服務業市場準入,不斷完善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

一是完全取消銀行、證券、基金管理、期貨、人身險領域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在企業徵信、評級、支付等領域給予外資機構國民待遇,放寬對外資機構在資產規模、經營年限等股東資質方面的要求,大幅擴大外資機構業務範圍。2018年以來,外資來華設立各類金融機構110多家。2023年,萬事達在華合資銀行卡清算機構萬事網聯獲批開業。二是在開展新業務試點時對中外資機構一視同仁。2022年以來,碳減排支持工具金融機構持續擴容,截至目前共13家外資銀行被納入碳減排支持工具的金融機構範圍。2023年,渣打銀行(中國)獲批參與國債期貨交易試點。2024年以來,新增10家外資機構爲非金融機構企業債務融資工具主承銷商、承銷商,目前共13家外資機構獲得此類資質。三是召開外資金融機構和企業座談會,多次深入開展調研活動,多渠道、多途徑加強與外資機構溝通,瞭解並推動解決外資在華展業的訴求。

穩步推進金融市場高水平開放,形成涵蓋股票、債券、衍生品及外匯市場的多渠道、多層次開放格局

一是持續推動境內外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擴大滬深港通額度,增加投資者可交易天數。開通債券通“南向通”,推出滬倫通機制並將其拓展至中國與德國、瑞士的互聯互通。優化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擴大投資者和合格投資產品範圍,提高投資額度。推出香港與內地利率互換市場互聯互通(互換通)並開通“北向通”。二是不斷完善金融市場制度規則。將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和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資格和制度合二爲一,取消額度限制,擴大投資範圍。統籌同步推進銀行間債券市場和交易所債券市場對外開放,進一步完善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中國債券市場和境外機構發行熊貓債的規則。延長銀行間外匯市場交易時間,爲全球投資者提供更多便利。

中國資本市場的開放得到各國投資者的認可,中國國債、政策性金融債等已被納入富時羅素、彭博等全球旗艦指數並不斷提高納入比例。截至2024年1月底,境外機構持有我國債券3.87萬億元,近幾年年均增速均爲30%。

紮實推動人民幣在國際貿易和金融交易中獲得廣泛使用

近年來,中國人民銀行在順應市場需求的基礎上,不斷完善人民幣跨境使用制度安排和金融基礎設施,人民幣的跨境支付、投融資、儲備等國際貨幣功能穩步增強,已成爲全球第六大儲備貨幣、第四大支付貨幣、第五大交易貨幣和第三大貿易融資貨幣。總的來看,人民幣已初步具備了國際使用的網絡效應,爲境內外主體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貨幣選擇,便利跨境貿易和投融資活動、降低匯率風險和匯兌成本。2022年5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人民幣在特別提款權籃子中的權重由10.92%上調至12.28%,這是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發展成績的充分肯定,也是對金融業開放成果的重要認可。

對標高標準經貿規則,擴大金融業開放

近年來,中國人民銀行和相關金融管理部門積極參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談判並推動其生效實施。深入開展《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金融服務及《數字經濟夥伴關係協定》(DEPA)等規則研究,持續做好我國加入CPTPP和DEPA的相關工作。

統籌金融開放和安全,不斷提高開放宏觀格局下的金融風險防控水平

一是不斷完善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加強對金融風險的監測、評估和預警,豐富宏觀審慎政策工具箱。二是加快推進金融穩定保障體系建設,完善金融穩定立法和金融穩定保障基金管理制度,進一步健全金融風險防範、化解、處置長效機制。三是持續健全跨境資金流動宏觀審慎管理,維護外匯市場平穩運行。

堅定不移持續推動金融業高水平開放

下一步,中國人民銀行將繼續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統一部署,統籌發展與安全,穩步擴大金融領域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着力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

一是有序推進金融服務業開放。進一步完善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持續優化外資進入中國市場展業的程序,開展新業務試點時,堅持對內外資金融機構平等對待。二是穩步推進金融市場高水平對外開放。健全各類市場互聯互通機制,豐富可投資的行業和資產種類,進一步提升外資參與中國市場的便利性。三是穩慎紮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繼續堅持市場驅動、互利共贏原則,聚焦貿易投資便利化,不斷優化人民幣跨境投融資、交易結算等基礎性制度安排,增強跨境人民幣業務服務實體經濟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能力,紮實推進人民幣國際使用。四是持續完善金融監管。完善與金融業高水平開放要求相適應的風險防控體系,建好各類“防火牆”,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