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野馬財經 

靠新冠疫苗躺贏的醫藥企業,好日子到頭了?

新冠疫苗出海失敗,還被合作方起訴了,近期“新冠疫苗第一股”康希諾遭遇了跨國糾紛。

起訴方是巴西當地製藥商Belcher Farmaceutica Ltda.(簡稱“Belcher”)公司,因爲新冠疫苗產品合作糾紛,要求康希諾支付收益損失和精神損害賠償共計約人民幣2.4億元。

成也“新冠”,敗也“新冠”。2021年疫情爆發期,康希諾的新冠疫苗緊急獲批上市銷售,成爲我國首個腺病毒載體新冠疫苗,同時該疫苗還獲得了墨西哥、巴基斯坦等多個國的緊急使用授權。2021年,康希諾實現營收43億元,同比增長17174%;歸母淨利潤19.14億元,同比增長582.65%。

潑天的富貴之後,康希諾升級爲“新冠疫苗第一股”。其市值一度接近2000億元,股價高峯時高達793.87元/股。而目前其股價已從高位跌超92%,市值蒸發超1800億元,累計5年虧損,本就“傷痕累累”的康希諾又面臨海外億元賠償。

“疫苗黑馬”的未來何去何從?下一個風口在哪裏?

新冠疫苗出海巴西失敗

被合作方起訴

3月13日,康希諾公告稱,收到巴西法院送達的Belcher Farmaceutica Ltda.(簡稱“Belcher”)向其提起訴訟的請願書、立案通知等相關材料。

Belcher請求判令康希諾向Belcher支付收益損失和精神損害賠償共計約1.67億雷亞爾(約合人民幣2.41億元)。截至目前,該案件尚未開庭審理。

2021年3月,巴西政府有意引進康希諾的重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康希諾與巴西國家衛生監督局進行了兩次談判。後來,康希諾與巴西當地製藥商Belcher達成合作,授權其代表公司與巴西國家衛生監督局談判,有效期6個月。

2021年5月,Belcher公司向巴西國家衛生監督局提交緊急使用申請。

2021年6月,康希諾向Belcher公司發送撤銷授權,原因是“合作的重要條件未能及時滿足,並於當日生效”。於是,巴西國家衛生監督局因爲Belcher公司不再持有授權,拒絕了此前提交的緊急使用授權申請。

2021年10月,康希諾將新冠疫苗申請和在巴西當地的代理、生產權益一併打包授權給了另一家巴西製藥商Biomm。2年後,Belcher公司便起訴康希諾,並要求支付收益損失和精神賠償共計約2.4億元。

據《科創板日報》報道,康希諾稱,上述沒有滿足的重要合作條件,指的是新冠疫苗沒能在巴西當地達成註冊,這是將產品授權給Belcher的先決條件,因而康希諾向對方發起了撤銷。另一方面,公司前期對Belcher做法律盡調的時候發現,對方在當地存在一些比較負面的傳聞。“所以撤銷授權,是我們基於多方考慮的結果。”

同時,康希諾的新冠疫苗尚未在巴西獲得緊急使用許可,在巴西無任何銷售行爲,也未從巴西獲得任何銷售收入。

康希諾認爲,公司已經撤銷對Belcher的授權,且未曾與Belcher簽署過其他任何書面協議,公司具有較強的抗辯立場,該訴訟案件不會對公司日常生產經營產生重大影響。

而最終結果如何,還要等待開庭裁定。

香頌資本董事沈萌表示,出海不是遍地黃金,無論是營商環境、還是市場規則,都需要審慎地做好充分準備,中國有些企業缺乏良好的經營與管理能力的建設,所以一旦跳脫原本熟悉的圈子,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康希諾們”裁員降本

康希諾是國內疫苗巨頭,主要產品爲埃博拉病毒病疫苗、腦膜炎疫苗、百白破疫苗、新冠肺炎疫苗等。2020年8月在科創板上市,2019年3月,康希諾於港交所主板上市,成爲科創板開板以來首隻“A+H”疫苗股。同年年底,就因爲新冠疫情的爆發,成爲爆紅的“新冠疫苗第一股”。而從2022年開始,ALL in在新冠疫苗領域的康希諾開始出現業績下滑。

具體來看,康希諾從2016年至2020年,淨利潤連續虧損5年,累計虧損金額超過8億元。2021年,康希諾研發生產的新冠疫苗在國外多個國家上市,提振了業績,最終扭虧爲盈,全年大賺19.14億元淨利潤。隨着新冠疫苗市場需求回落,康希諾2022年淨虧損9.02億元。

康希諾去年以來已經進行了多次降低成本的動作。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因外部市場環境變化,去年4月,新冠疫苗生產基地之一,康希諾子公司上藥康希諾從4月4日開始暫停產線生產,期限約180天。

值得注意的是,上藥康希諾成立於2021年2月,康希諾持股49.8%,上海醫藥子公司上海三維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持股48.9%,上海生物醫藥產業股權基金合夥企業持股1.24%,康希諾對上藥康希諾擁有控制權。上海醫藥的三季報顯示,扣非淨利33.04億,扣除上藥康希諾的扣非淨利37.72億,有雪球網友“-Finance-”分析認爲,這意味着,上海醫藥計提上藥康希諾4個多億。不過,康希諾三季報未公佈具體計提信息。

來源:巨潮資訊

而同行康泰生物(300601.SZ)的反應更爲敏銳,2022年8月就計提了新冠疫苗資產減值。還有諸多醫藥企業也停止了疫苗、新冠特效藥等相關產品的研發。

另外,社交媒體上,也有不少網友討論復星醫藥(600196.SH)裁員的信息。

而在社交平臺上也有康希諾員工透露從去年4月起正在逐漸裁員的信息。

而在BOSS直聘等招聘軟件上,也可以發現天津出現衆多有康希諾從業經歷的離職人員在找工作。

沈萌認爲,疫情檢測程度下調,大幅縮減相關需求,而且這種需求減少是不可逆的,企業從成本角度考慮,必須通過裁員控制成本結構處於穩定健康的狀態。

沈萌建議,疫情期間出現的需求既不可逆、也不可持續,所以醫藥企業仍需要將重心擺在產品和技術的研發創新上,僅僅處於產業鏈的末端始終是拾人牙慧、無法掌握自身的命運。

康希諾虧損5年

拿什麼拯救利潤?

業績快報顯示,2023年,上藥康希諾實現營收3394.68萬元,同比下降78.49%,淨虧損高達9.56億元。受此影響,康希諾2023年實現營收3.57億元,同比下降65.49%,歸母淨虧損14.47億元,上年同期虧損9.09億元。這是上市6年來,康希諾第5年錄得虧損。

對於虧損的原因,康希諾解釋稱,由於新冠疫苗市場需求變化,公司新冠疫苗相關收入較同期大幅下降;考慮新冠疫苗相關存貨和長期資產的未來使用計劃,公司對存在減值跡象的存貨、應收退貨成本、預付賬款和長期資產進行了減值測試,並根據測試結果計提減值損失;爲持續推廣流腦疫苗產品增加營銷活動推廣,銷售費用較同期增長。

2022年,康希諾對存貨計提減值損失約8.02億元,大部分都是新冠相關存貨的計提所致。康希諾去年三季報的虧損也是基於公司上半年的大額計提。

不過,不止康希諾面臨計提壓力,疫苗企業康泰生物(300601.SZ)2022年因新冠疫苗銷量快速下滑,計提資產減值準備7.85億元。

同業績的大起大落相似,康希諾股價也坐上“過山車”。三年時間,從2020年209.71元/股的發行價格一路飆升到2021年797.2元/股最高點,然後急轉直下到2023年7月20日76.55元/股最低點,跌幅超90%。截至3月19日,股價報收56.46元/股,市值85億元。

而去年三季報顯示,康希諾研發投入合計1.4億元,同比下降38.8%。主要原因是研發重心轉移,新冠疫苗相關研發投入減少。

來源:巨潮資訊

除了新冠疫苗(注射+吸入用兩種劑型),康希諾目前還有3款商業化疫苗產品,包括埃博拉疫苗、二價腦膜炎球菌疫苗(2021年年中獲批)、四價腦膜炎球菌疫苗(2022年6月上市)。其中,13價肺炎球菌多糖結合疫苗(PCV13i)在2023年初完成PCV13i疫苗的三期臨牀試驗現場工作,距離上市仍需要1年左右的時間。

康希諾稱,公司推進了一系列創新疫苗的研發,研發管線涵蓋預防腦膜炎、埃博拉病毒病、百白破、肺炎、結核病、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帶狀皰疹等多個臨牀需求量較大的疫苗品種。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上半年,康希諾研發人員平均薪酬13.6萬元,(去年同期薪酬11.97萬元),同時,研發人員大幅增加,擁有研發人員443人,研發人員佔公司總人數的比例22.76%。可見,公司在新冠疫苗紅利不在之後,也在努力加速轉型。

來源:巨潮資訊

對於康希諾未來業績的預期判斷,艾媒諮詢CEO兼首席分析師張毅認爲,一要看疫苗的整體市場需求,二是看其產品競爭力、研發和技術儲備構築的門檻,以及在市場和營銷方面的能力。應該說在國內市場康希諾還是有比較好的競爭力的。從市場佔有率的獲取來看,也有比較好的保障;另外對於公司的產品線佈局和創新能力,要看其在新產品方面技術能力的構建及研發的投入。中長期來看,還是要在產品的研發佈局要下工夫,這對於企業贏得相對比較穩定的一個業績成長,來應對市場的不確定性會有幫助。

與此同時,機構持股動向有所變化。康希諾A股從去年開始被機構投資者陸續減持。港股康希諾生物(6185.HK)也持續被摩根大通大筆減持。

據Choice數據,2022年中,康希諾有64家機構投資者,第三季度降至8家,相較年中減少了56家。截至2023年一季度,有招商基金、長城基金等9家機構投資者。

張毅分析,此前康希諾的股價連續被推漲,主要原因不是因爲它的生意很好,而是因爲它的概念很好。因爲吸入式新冠疫苗跟注射式的相比,確實是方便很多。但是我們也應該很客觀的看到,疫苗的飽和率應該還是非常高的,在中國市場基本上沒有太多的空間了。因此,過去200%多的市值推漲,更大程度上還是來自於概念,不是來自於業績。所以市值增長到一定程度以後,持有者和機構減持拋售,也是可以理解的。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3年三季報,前十大流通股中有6位股東屬於“新進”持股,包括第二至第六位流通股股東,共約7500萬股,若依舊持股,股價已跌超20%,這些投資者也是悉數被套。

牽手國際藥企阿斯利康

“新故事”怎麼講?

作爲藥物創新產業鏈中的重要角色,伴隨創新藥的研發熱潮,CDMO(醫藥外包服務)行業正向好成長。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發佈的《CDMO行業發展現狀與未來趨勢研究報告》顯示,2017至2021年,中國CDMO市場規模已從132億元增長至473億,年複合增長率達37.7%,預計2025年將達到1571億,並在2025年之後將佔據全球市場超過1/5的份額。

CDMO廣闊的市場空間使其成爲不少處於“內卷”中的創新藥企瞄準的方向。去年以來,海翔藥業(002099.SZ)、華神科技(000790.SZ)、博騰股份(300363.SZ)等多家制藥企業紛紛加碼CDMO業務。

去年8月9日,康希諾與阿斯利康簽署了《產品供應合作框架協議》,將向阿斯利康提供合同開發和生產服務以支持其mRNA疫苗項目生產和供應特定產品,並提供相關特定服務。阿斯利康是全球領先的製藥公司,這意味着康希諾也着手佈局CDMO業務。

mRNA於20世紀60年代初被首次發現,該技術是以病原體抗原蛋白對應的mRNA結構爲基礎,通過不同的遞送方式遞送至人體細胞內,經翻譯後能刺激細胞產生抗原蛋白、引發機體特異性免疫反應的疫苗。在mRNA新冠疫苗方面,國外企業輝瑞、BioNTech、莫德納等走在前列。

張毅表示,康希諾的海外阿斯利康的項目訂單,目前沒有明確的合作項目。如果能有明確的訂單應該說對業績是有貢獻,具體要看增量訂單的情況以及訂單大小。

而沈萌認爲,與國際大廠進行CDMO合作,可以降低業務拓展和研發投入的風險,同時穩定收入來源、提升自己研發團隊的能力,但在品牌價值建設、收益率等方面會受到一定抑制。

在張毅看來,康希諾的外包模式,未必是壞事。同業競爭情況下,相關疫苗的銷售力度、市場佔有等等纔是最重要的,對於企業的產品是否用外包模式,還是根據企業的階段和業務量來定。總體來講,如果是作爲核心業務的話,外包模式會有一定的風險,這個要看這個業務本身或者產品本身對企業的重要程度。

截至2023年6月末,除西藏外,康希諾MCV4(四價流腦結合疫苗)完成省級准入。華鑫證券研究認爲,MCV4未來有望成爲其重要的業績增長點。公司擁有強勁的創新能力,新冠疫情後研發重點已從新冠疫苗轉向非新冠疫苗,公司持續加強對外合作,從研發型企業逐步向產業化、商業化邁進,具備成爲國際化疫苗企業的潛力。

不過康希諾也需注意疫苗研發進度不及預期、銷售推廣不及預期、行業政策影響以及新冠資產減值等風險。

因爲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康希諾從默默無名到名利雙收,實現了“彎道超車”,不過隨着新冠疫情的常態化和進入尾聲,康希諾的業績也被打回原型。新冠疫苗市場需求急劇下滑的背景下,康希諾尋找新的增長點成爲未來發展的關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