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近期多地開展一季度招商引資集中籤約。一個突出變化,就是從依靠獎補性政策吸引企業,逐漸轉向通過放大產業集羣優勢、優化營商環境,打造招商引資“強磁場”。

近年來,各地在招商引資上拼勁十足。但也有個別地方用力過猛,違規出臺“土政策”破壞市場公平,催生了一批嚐到甜頭就遷走的“候鳥式”企業。這樣的招商引資不僅難以吸引真正能融入地方發展的好企業,也會破壞營商環境,給長遠發展製造隱患和風險。

今年招商“開門紅”表明,與充滿不確定性的各地“土政策”相比,企業更看重產業基礎和配套資源如何,是否有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和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等。當然,這些都需要系統佈局、精準發力、持續深耕。

有效的資源和精力要用在刀刃上,只有全面深入地梳理當地產業特點和資源優勢,才能找準方向、鍛造長板。許多地方圍繞產業鏈開展招商成效喜人。根據自身優勢,確立產業招商重點,緊盯龍頭、鏈主企業的同時,吸引上下游配套企業,進一步放大集羣優勢。此種招商引資方式更具黏性,促成企業和資本主動來、來了不想走、投了還想投。

在安全合規的前提下,還要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優化相關舉措,創新工作思路,切實提升招商引資能效。比如在資本招商上,不少地方已經通過降低政府引導基金的返投比例等方式,進一步調動社會資本積極性。有些地方還通過聘請專家學者、企業家代表等作爲招商大使,讓更多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這方面要多一些研究探索,打開思路、拓展方法,務求實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