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香贇

編輯|海若鏡

植髮賽道的競爭正在進入“綜合治療時代”。

從“禿起來的90後把植髮機構送上市”,到“最貴經濟學家”任澤平帶貨防脫髮洗髮水,脫髮經濟一度被認爲能夠支撐起下一個百億賽道。

但在行業違規行爲頻發、相關產品良莠不齊、消費降級等內外部諸多因素的疊加作用下,植髮市場近年來的表現其實不堪人意。僅以市面上頭部幾家機構的表現爲例,曾經的“植髮第一股”雍禾醫療登陸港交所後股價縮水近九成,淨利潤率連年下跌;碧蓮盛曾對外透露上市計劃,目前尚未有下文;大麥微針植髮兩度遞表,但也未傳出更多進展。

北京一家三甲醫院皮膚科主任對36氪表示,現階段,“中國脫髮人羣規模高達2.5億”的統計存在一定誇大。“按照我們的測算,這部分人羣在1.3億左右,其中男性佔比1億人左右”;另一方面,外科手術只是治療脫髮的“最後一個手段”,並不是所有脫髮人羣都需要走到植髮這一步。

換言之,國內植髮市場可能不如外界預期的那麼大。獲客成本高、復購率低的雙重矛盾下,各家植髮機構都在尋找新的業務增量。

近日,大麥微針植髮2024年品牌戰略升級發佈會上,公司聯合創始人崔韶芳對36氪表示,過去的植髮治療方法較爲單一,相關藥物、器械都比較少,因爲植髮手術治療成爲主流;但隨着技術進步,比如藥用的米諾地爾、糖皮質激素的普及,富血小板血漿(PRP)術前輔助治療等新型療法的應用,植髮行業正在進入“綜合治療時代”,“皮膚科醫生的脫髮診斷,個性化治療”成爲必要的一環。

微針植髮2.0技術“極速微針”是大麥微針植髮給出的第一道答案。據公司招股書,大麥微針植髮是國內較早引入種植筆微針植髮技術的醫療集團。相較於傳統寶石刀和鑷子方法而言,微針植髮可以將種植孔的面積縮小1/3,能在創傷低的前提下實現種植精準、術後恢復快等優勢。

但據大麥植髮北京分院技術院長王小平介紹,儘管如此,傳統微針植髮技術還是存在手術時間長、局麻帶來的術中疼痛,以及術後毛囊炎、美學認知不足等問題。“極速微針”正是爲解決這些問題而開發。

據介紹,患者在植髮手術中種植的毛囊動輒以千爲單位起步,依靠醫生手動種植。傳統植髮手術被詬病的一點在於時間長、醫生疲勞作業,這是因爲過去的種植筆一次只能種植1個毛囊,醫生需要反覆換針。經“極速微針”改善後的裝置則可實現一次連續種植10個毛囊。“過去種植手術中,醫生一小時一般只能植入1200-1500單位毛囊,極速微針可實現每小時2000單位,將手術時間整體縮短1/3左右。此外,由於毛囊在空氣中暴露的時間更短,成活率也相應提高。”王小平介紹稱。

目前,該技術尚未對外公佈定價。但崔韶芳對36氪提到,成本是該技術投入使用時的重要考量,如果“目前的價格能夠覆蓋成本,未來可能會做免費的技術升級”。王小平則表示,該技術已有20多位患者參與試用,付費價格“相對較低”。

除植髮手術外,向養固業務拓展也是諸多植髮機構的選擇。此前,雍禾醫療就已經嘗試用“店中店”或獨立開店的模式在植髮機構門店設立醫學健發中心,截止2023年年中時已有14家獨立門店。2018年到2022年的4年間,醫療養固板塊給公司帶來的收入超過3.5億元。

本次,大麥微針植方面也對36氪等媒體表示,相關業務在探索中,但並未透露具體進展。但據公司去年更新的招股書顯示,2019年到2021年間,非手術養固業務帶來的收入逐年遞增,分別爲3189.9萬元、5269.1萬元和2.14億元。從運營指標上看,無論是銷售還是患者人數增速都超過了手術服務。

整體來看,從醫療手術向非手術的方向轉型,已經成爲植髮機構的整體發展趨勢。但從“植髮”轉向“養髮”也意味着目標客戶羣體可能完全不同,且需要同市面上更多消費類洗護用品形成直接競爭。市場是否願意長期爲此買單,仍然不好說。

此外,據崔韶芳透露,大麥微針植髮的上市計劃目前仍在進展中,“我們感覺一切順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