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武陵山

文/張紅

今夜,宿武陵山。房間裏“嗒嗒”的漏水聲與心房和諧的起伏聲,有趣互動,寂靜的夜更通透,真是詩一般幸福的採風之旅。興奮中順暢梳理眼中收穫的點點滴滴,“一硯水墨夢幾卷”,翻閱記憶,就這樣夢在石會、入夢石會。

三十多年前到重慶求學,行經梅子關,泥碎路窄、曲、陡,雨天泥濘且滑,三上兩下方到石會,奢求望梅止暈,不過早已翻腸倒肚。

十多年前到黃溪工作,穿梅子關隧道、走改造的二級路,心情好多了。每每路過石會集鎮,都要到橋頭小喫喝碗臊子面,加勺鹽菜、添點酸蘿蔔丁,用紙把嘴一抹,仍有餘香。現在,不免唸叨橋頭面館,就像回味記憶中的鬱山燒白。

於石會,也曾多次登臨真武觀,未有一覽衆山小的感悟;還有無數次出沒林間,放大眼力搜尋山珍,總是失之交臂……刻在心中的印跡,便是累和乏力。或許,淺嘗輒止,心繫了扣、設了門檻,懵懵懂懂的夢中不曾有驚奇和樂趣,我無非是石會匆匆過客。

採風之旅因高速公路搶修,重走老路,境由心造,羽人山獨特的砂岩淋溶地貌,造就綺麗的石林景觀,惟妙惟肖:如祖孫相扶、似婆媳悄語、像老嫗負簍、效牧童牽駒。若遇淫雨霏霏,半山居霧如帶,石林明滅其間,恰似仙女飄逸逗趣,又如“羣仙赴會”。難怪清末黔江縣令張九章會以“武陵重峯開石會”來尋覓石會之得名,“羽人煙鬟”也被列入黔江古十二景之一。

原來,石會得名乃石塔鋪、兩會壩各取一字組合而成,與張九章之意,異曲同工,妙趣橫生,細思石會地名文化值得探究。

試看,武陵仙燈風姿綽約、放豔疊翠,發出號令,讓羣仙化石來此福地相會,豪邁演繹武陵霧雨,柔美點染羽人煙鬟。

山之會的雄、奇、美,全靠水之會的催生。龍崗溪、老窖溪洋洋灑灑一路歡歌,相聚文匯河,石會的靈動彷彿從手心跳出來,親密無間,如同藍莓般大小、鮮紅透明的紅豆杉果在眼前耀動。

有山有水,宜居聚人氣。石塔鋪驛站雖遺址無存,但仍是人們心中的驛站,文化的傳播,教育的興盛,都應濃墨重彩記上一筆。武陵山儒釋道並存,山的胸懷,人的和諧,文化的兼容,讓我們重新品味心路歷程。石會煙房因多年失修,殘破不堪,但徽墨瀰漫着濃厚的文化氣息,站在天井仰望,藍天白雲,映着當年的熱鬧與繁華。

這些忐忑不安的夢因子,遊走在腦海,只得小心安撫,害怕一次驚醒就遊走了。

美好的事物常常和美好的願望相伴,不曾安排,一定會悄然而至。

站在老窖溪水庫壩上,庫中一山峯迎面而立,輪廊清晰,似一武士守護着水庫,當地人稱將軍護壩,長得奇、生得好,水澤蒼生、水潤萬物。水庫建設獲水利禹王杯,也是代代傳承的結果。

無量莊巴洞,洞不長卻奇特有氣勢。一條蜿蜒的黃龍,黃泥、居泥裝飾龍身,似乎要把傳奇和神祕推向極致;雄獅護洞、神龜看酒,把美好點注;一路行,感到酒力正升騰一路。

夢之力彷彿在膨脹,把山、水、人牢牢捆綁在一起相融相生。進入美好世界,那是一個心靈與山水同美的家園,那是一個安頓人心靈的智慧聖地。

其實,石會早已敞開胸懷接納。不說別的,香山寺千年香火,不管應近應遠,只要有一顆虔誠之心,心願就一定會達成。

北宋名相寇準、晚清重臣張之洞等心暫落於此,詩興大發,留下美詩佳句,“武陵乾坤立,獨步上天梯。舉目紅日盡,回首白雲低。”“尚愛此山看不足,每逢佳處輒參禪。”……早已進入精神空間,足見石會歷史的厚重感。黔江其他鄉鎮,就此欲與其比肩,是很難的。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黑塞說:“我們現在所急缺的智慧,在《道德經》裏。”我想,在石會能找到黑塞的所需:與山水對話,沉浸其中,寄情於此,自然之美畢現;與歷史文化對話,文秀武陵,心靈石會,文化之美悟道。石會處處寫着天人合一,時時訴說着辯證法。

傳秀婆婆的黴豆腐、糟海椒配上一碗白米飯,都會讓你口齒生香,記住鄉愁。石會一千餘家大大小小的商戶,都像傳秀婆婆做良心產品,心安石會,香飄四海。緣於有一顆精簡的草木心,創業路上不停步,現代化的養豬場、成片的桑園、正在吐芽的菌包、蓄勢的珠蘭花苗,繪製的不僅是一幅產業畫卷,更是人們用心把香焐熱作顏料,盡情發揮。

難眠才覺此。讀懂石會,你要有一顆平凡心、善良心、奮發心、文明心,才配與它對話而融入。

相信旅遊可以療傷,若心有點堵,不妨到石會走一走。相信你我會有一樣的感受,今夜入夢難眠,要把自己強大起來,方能心安石會。

作者簡介:張紅,供職於重慶市黔江區人大常委會機關。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編輯:朱陽夏    責編:陳泰湧    審覈:馮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