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商報

一季度金融統計數據如期公佈,兩大趨勢躍然紙上:一是M2餘額突破300萬億元大關,存量數據達到新的歷史高點;二是M2、社融、信貸等增量指標均呈現出不同程度的回落。

這兩大趨勢交織,不僅揭示了當前金融市場的深層次變化,也預示着“唯信貸增量”論的時代已然過去,引領我們重新審視金融支持經濟發展的新範式。

從數據表現看,M2總量突破300萬億,標誌着我國金融總量的規模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鉅額的存量資源掌握在企業和居民手上,爲促進投資、消費和整個宏觀經濟恢復向好奠定了基礎。

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看到,M2的適度回落是金融穩健發展的正常表現。它反映出銀行資產擴張和貨幣創造正在向着更加均衡、可持續的方向發展,也與經濟回升向好背景下,資金週轉循環趨於活化、沉澱空轉有所緩解有關。

3月新增信貸以及社融增速的回落,並非意味着經濟增長的放緩,而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提升的具體體現。

在經濟結構轉型加速的背景下,對信貸的依賴程度正在逐漸下降,而新興產業和高質量發展對金融的需求則更加多元化和精細化。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以信貸增量作爲評判金融支持力度的唯一標準,而應以更加全面、深入的視角來評估金融支持經濟發展的效果。

從信貸結構與社融數據的深度剖析中,我們可以清晰地觀察到居民消費正穩步復甦,存款增速有所放緩,而企業信貸則持續維持高位,這些跡象共同揭示出經濟復甦正趨於均衡,基礎日益穩固。

值得關注的是,小微企業和“三農”等薄弱環節以及製造業、科技創新、綠色經濟等重點新興領域正逐漸成爲信貸增長的新動力點。與此同時,信貸投放更加均衡,結構也在持續優化,這爲房地產市場的企穩復甦創造了有利條件。

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們需要更加註重金融服務的質效,而非單純的數量擴張。這要求我們關注利率下降的成效,以及信貸投放的質量。只有當社會融資成本穩中有降,實體融資需求得到合理滿足,同時信貸資金能夠精準投放到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時,我們才能說金融服務真正發揮了作用。

此外,我們還應該關注涵蓋直接融資的社會融資規模,以及低效存量金融資源的盤活。這些因素雖然不直接體現爲貸款增量,但同樣對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提高金融效率,我們可以更好地支持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央行在披露金融統計數據時的小變化也體現了這一趨勢。減少對月度貨幣信貸高頻數據的過度關注,轉而關注更長時間內的累計增量和餘額增速等指標,這更符合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實際需求。

“唯信貸增量”論已經不適應當前經濟發展的新形勢和新要求。我們需要以更加全面、深入的視角來評估金融支持經濟發展的效果,注重金融服務的質效和效率提升。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讓金融成爲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