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一個皇帝,卻讓自己老婆奪了江山,這讓唐高宗李治看起來好像有點失敗。

又因爲李治看起來有點失敗,使得支持李治當太子的長孫無忌看起來也很失敗。

又因爲李治後來殺掉了支持自己當太子的長孫無忌,這使得長孫無忌看起來更加地灰頭土臉。

作爲長孫皇后的兄長,理論上所有的皇子,都是長孫無忌的外甥。

那長孫無忌爲什麼偏偏支持了一個最後殺掉自己的外甥呢?

長孫無忌還能支持誰?

長孫無忌的選擇,真的很多嗎?非也非也。

古代立皇太子,一般就遵循兩個原則。

其一是立長不立賢。就是說再有本事也沒用,不是嫡長子就是不能立皇太子,沒有嫡長子就從嫡子裏面挑,庶出的皇子統統沒戲。

其二是立賢不立長,那就是不管嫡子還是庶子,放開了選個有才能的皇子來當太子,除了清朝這麼幹的次數多,其他的王朝一般只有在嫡長子不在世的情況下,纔會選擇這個方式。

可是李世民自己的皇位是靠殺兄屠弟得來的,他再來一個“立賢不立長”,那以後的皇位繼承就全亂了(事實上後面的皇位繼承也確實很混亂),所以他只能選擇“立長不立賢”。

李世民在立太子之前,曾對長孫無忌、李勣等人說:“我有三子一弟,可是他們卻都這個樣子,我這心裏實在是悲恨”。

李世民嘴裏說的三子,就是指長孫皇后所出的三個嫡子(李承乾、李泰和李治),可見他在考慮太子人選的時候,壓根就沒考慮其他庶出的皇子。

於是,只要不是嫡長子,那就統統只能靠邊站。

李承乾自己作死,首先就剔除了一個選項,於是長孫皇后所出的嫡子就剩下了李泰和李治。

那爲什麼長孫無忌不能選李泰呢?

原因還是在李世民。

我不給你,你不能要

李世民太想要把皇位繼承製度拉回正確的軌道上來了。

在李世民心裏,正確的繼承製度除了立嫡長子外,還有另外一層意思。

這一層意思就是:皇太子我可以給你,但是我如果不給你,你自己不能要。

魏王李泰是極受李世民寵愛的皇子,甚至因爲他肥胖,李世民給了他坐轎自進宮的特權,賞賜的儀仗用具也超過了皇太子的規格。

在這樣的情況下,李泰能沒有奪嫡的想法嗎?於是李泰開始與李承乾爭鬥,而李泰確實也極其優秀,給李承乾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在李泰的壓力下,李承乾終於造反了,可惜終究是一場無意義的抗爭。

造反失敗後,李承乾流淚對李世民說,我何至於造反,還不是迫於李泰的壓力,爲求自保而不得不反。

這其實就是一句正常的求情討饒的話。

因爲清朝康熙的太子造反失敗的時候,也對康熙爺說,我哪有造反的心思,還不是因爲八爺黨的壓力,爲求自保不得不反。

人家康熙也就把這話當成太子畏罪怕罰的表現,沒當個事。

不過李世民不一樣,他自己是逆取的帝位,這方面何其敏感。

李世民聽完兒子的哭訴後,跟近臣嘆息道:“承乾說的有道理,現在李承乾肯定當不成太子了,但是如果立了李泰,就說明唐朝的太子是可以通過爭取而獲得的,這個先例不可以開”。

於是,李世民爲免後代子孫人人學他,並且糾正自己的錯誤,對於皇位繼承的制度苛責到了極致。

李世民首次要求必須是嫡子,其次還要求皇太子這個位置,必須是皇帝主動給你,而不是你主動去爭取。

所以,魏王李泰又被排除。

到底是誰的選擇

其實,看到這裏,您應該明白了吧?

長孫無忌根本就沒得選擇,李世民已經把全部的選項排除了。

首先非嫡子不立,庶出的皇子統統排除,就剩下魏王李泰和晉王李治;

再者,李世民認爲皇位只可順取,不可逆奪,魏王李泰又被排除。

李治,就是李世民自己圈定的,唯一合理合法而且正確的繼承人。

或許有人說,太宗皇帝年紀大了,有心無力,只能立李治了。

這個觀點,我覺得是小看了李世民。

貞觀十七年四月立李治爲太子,貞觀十九年李世民還率軍親征了遼東。

可見李世民迫於身體原因立下太子的說法,不太能夠成立。

其次,李世民是一個雄才大略的英主,立太子這樣事關國運的大事,不可能會讓外戚來決定?

況且李世民連殺兄屠弟都在所不惜,長孫無忌再怎麼親密,也只是一個大舅哥而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