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新華日報

□ 張靜 趙麗娜 唐守倫

把“開心農場”搬進現實是怎樣的體驗?記者在鎮江經開區葛村新苑幼兒園感受了一回。4月12日,雨後放晴,葛村新苑幼兒園內生機勃勃,由大大小小22塊小菜地組成的種植園裏,蘿蔔、扁豆、茄子等蔬菜長勢喜人,萌寵樂園裏養着的鵝、雞、兔、羊等動物,在孩子們的嬉笑聲中悠閒地曬太陽。“多喫點,多喫點,要長得白白胖胖哦……”大一班小朋友邱鈺彤和小夥伴們用萵苣葉子餵飽了兔子,又來到班級的種植承包區清理起雜草。孩子們埋頭幹活、動作嫺熟,時而被泥土裏的蝸牛、蚯蚓吸引,聚在一起嘰嘰喳喳地討論起來。

“從種什麼到如何種,從日常照料到收穫果實,孩子們在老師的引導下摸索、學習、實踐,在勞動中自主成長。”說起這座佔地面積7000平方米的“花園式”幼兒園打造過程,葛村新苑幼兒園園長王建英如數家珍,最令她開心的是,如今家園共育更緊密,家長對勞動教育的認可度越來越高,不時爲幼兒園提供資源。

“家長把原本要丟棄的甘蔗頭帶到幼兒園,孩子們提議種甘蔗。剛開始我們也無從下手,就和孩子們一起研究,如今種下的甘蔗已經發芽,孩子們可珍惜了。”在幼兒園老師陳星看來,這樣的勞動教育不僅能培養孩子的探索欲和責任心,潛移默化的影響更是無處不在,“孩子們的種養知識越來越豐富。就拿喫飯來說,現在我們班的孩子都知道,將喫剩的骨頭收集起來,可以埋到果樹下成爲肥料。”

在幼兒園勞動教育課程建設中,鄉村幼兒園有着“得天獨厚”的優勢,那麼位於城區中心的幼兒園又該如何因地制宜開展勞動教育?鎮江市實驗幼兒園給出的答案是:以日常生活勞動教育爲起點,堅持“兒童立場”開展項目化勞動實踐活動。

鎮江市實驗幼兒園園長董瑋領着記者,來到幼兒園旁邊一座高20米的小荒山。在京口區教育局協調下,這所幼兒園和相鄰的小學共用這座山。山頂上有1000平方米空間,孩子們自己動手,爲一塊塊種植區搭建柵欄;化身“施工隊”,用鵝卵石、磚塊等鋪設林間小路;當起“裁縫師”,一起合作給大樹穿冬衣……“我們把孩子們面對的一個個問題、腦海中的一個個問號變成勞動實踐內容,激發孩子主動勞動的內驅力。”幼兒園教師蔣辰婷說,夏季在小山上活動時,孩子們常常被蚊蟲叮咬,於是師生齊動手,在山頂種植薄荷,自制“驅蚊花露水”。

“像這樣的項目化勞動實踐活動,我們每年有近50個,堅持勞動教育和日常生活有機結合,以遊戲的形式進行常態化勞動教育。”董瑋說,重視體驗過程,勞動教育才更有生命力。

“當一個孩子學會了自己整理牀鋪、收拾玩具,不僅能從中體驗到成就感,還能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個道理;參與到班級的衛生打掃、動植物的照料中,能學會服務他人;和同伴們一起完成一項勞動任務時,集體意識、團隊合作精神也會深刻烙印在孩子心中。”鎮江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幼教教研員王蘭說,作爲國家學前教育改革發展實驗區,鎮江把區域推進課程遊戲化作爲整體推進課程改革、提升幼兒園保教質量的突破口和切入點,通過突出勞動內容生活化、勞動形式遊戲化、勞動教育課程化,支持幼兒在勞動中主動承擔、自主選擇、自由創造,不斷滋養勞動精神,一切的出發點都指向培養完整兒童,助力幼兒全面成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