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分水嶺。安祿山史思明叛亂前,大唐歌舞昇平,物產豐盈,人民安居樂業,軍隊也完全可以鎮守四方。可是安史之亂後,整個國家陷入無休止的戰爭中。各地節度使接連自立,藩鎮武裝不聽從中央命令,導致李唐王朝疲於應對,最後民怨四起,國家分崩離析。

上面說的都是史實,可是內亂每個朝代都有,爲什麼強大的唐朝經不起一次武將叛亂。甚至舉全國之力鎮壓後,也只是把安祿山史思明的叛軍消滅了,但散落各地的藩鎮勢力卻紛紛自立,中央集權逐漸變成一句空話。

我們先來看看其他朝代的叛亂。漢朝時,漢景帝時七國一心要推翻中央統治,漢武帝時淮南王叛亂直逼長安,每一次都聲勢浩大凶險異常,可是平定後國家依然安穩,並呈現欣欣向榮之勢。清朝康熙年間三藩反清復明,清政府歷時八年才掃除殘餘勢力。之後的清朝可以說更上一層樓。爲什麼漢朝和清朝沒有被叛亂擊垮,而唐朝卻再無鼎盛之日。我們今天給您分析一下原因。

第一,沒有明君能臣。

不得不說,唐朝的好運在安史之亂前都用完了。李淵李世民自不必說,李治平庸但他接手的是一個盛世王朝,且爲人小心謹慎。武則天雖然對李唐宗室痛下殺手,但你不可否認她在政事上的手腕。李隆基在統治前期也是一位英明君主。而安史之亂後的皇帝中,除了唐憲宗李純外,都是平庸無能之輩。他們在權臣、宦官和節度使之間掙扎惶恐的過着尊貴的天子生活。朝臣方面,也沒有既有能力又一心效忠大唐的人。所以他們無力衝破困境,重現大唐雄風。

第二,依靠胡人平亂

安史之亂後期,唐軍已經掌握整個戰局。大家都看出皇帝一方的勝利只是時間問題,爲了給自己謀一條出路,叛軍內部人心浮動,矛盾橫生。這是唐天子爲了儘快平亂,就下旨說叛軍內部投降之人不僅無過還有功。於是一批投機分子臨場倒戈,並且抓到安祿山或史思明的家眷邀功。田承嗣、李懷仙、張忠志等人就是這樣發跡的。他們有地盤有戰士,表面聽從皇帝命令實際上各自爲政。等朝廷發現這一點時已經沒有把他們全體剿滅的能力,只能聽之任之。

第三,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唐朝的地方節度使看到這些跟着叛軍作亂又歸順朝廷的人都能有如此權利,而自己兢兢業業鎮守一方,從未給國家給皇帝添過一絲煩心事,還爲平亂付出很多代價,卻沒有這些叛亂之人過得好,自然心有不平。於是許多原本安分守己的藩鎮勢力也開始擴充勢力,並對朝廷陽奉陰違,比如薛仁貴的孫子薛嵩就控制四州之地。

第四,邊關戰亂需要兵力鎮壓。

藩鎮勢力既然已經自立門戶,就不會考慮國家的領土財產問題。但中央政權只要存留一日,就要盡心應對外敵。安史之亂後,許多原本向唐朝稱臣的周邊政權也開始不安分,他們趁着唐朝內亂之際攻打邊境城鎮,希望可以得到土地或財富。吐蕃、羌族、吐谷渾、党項等少數民族政權還曾經攻破長安,併成立一個他們一手操辦的小朝廷。在長安城爲非作歹半個月後離去。爲了防禦這些政權的進攻,唐朝也要拿出很多精力和軍隊。這就減少了地方割據勢力的壓力。

第五,農民起義。

每個王朝末年都必有不堪重負的農民反抗暴政揭竿而起,唐朝自然也不例外。這些農民軍隊也爲唐朝打擊藩鎮勢力增加很多困擾。並且一些明面上歸屬國家的地方勢力不但不盡心圍剿農民軍,還與他們暗中勾結,並給朝廷軍隊添麻煩。許多被朝廷打散的農民軍中的人才也被一些節度使招攬到自己門下,壯大自己的聲勢。

第六,朝政不穩。

宦官專權並不是漢朝的專利,在唐朝也有這種情況。安史之亂後,李輔國自持有功獨掌朝政,他直接對皇帝說“你只要在宮裏待著就好了,外面的事我來處理”,並且身爲皇帝的李豫還要稱他爲可尊敬的父輩。開創唐朝最後一個盛世的憲宗李純最後也被宦官殺了。還有很多皇帝要看宦官臉色行事。在這種情況下,朝廷怎麼可能吧全部心思都用在平定內亂上。

所以,繁盛的大唐在一場內亂後一蹶不振,最後形成一個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