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安康日報

林榮鵬

讀一年級的兒子在個人飲食上不算挑食,但最近一年多愛上了我做的鮮肉牛排。因爲兒子之前對雞蛋過敏,導致他飲食需要忌口的食材比較多,所以我和妻子每次都會讓他喫得盡興。最近發現他開始有浪費糧食的行爲,從不覺得喫一半丟一半有什麼可惜,這讓我們心裏有點兒不舒服。我常常在想,愛孩子也要有原則,培養他的好品格和好習慣纔是對孩子真正的愛。

一天下午,我原來駐村時的徐老弟(養牛大戶)給我打來電話說:“哥,好久沒見啦,有點想你啊!明天我準備殺兩頭牛,邀請你來割些牛肉好給東昇娃子做牛排。”恰逢週末,我就答應了,隨即告訴兒子:“爸爸明天帶你去瀛湖徐叔叔家割牛肉,想去不?”。兒子高興得蹦起來,比畫了一個“耶”的動作。

上午十點左右,我們到了徐老弟家,見他早已將第一頭牛宰倒在地,從頭髮到褲腳濺滿了髒水和稀泥。圍觀的百姓很多,都是“慕名”前來挑選牛肉的,有個體戶,也有飯店老闆。我問旁邊的一位老漢,現在養牛應該是很賺錢的吧?還沒等老漢回答,正在清理牛皮的徐老弟感嘆道:“哥,現在別看一頭牛一下就可以賣一兩萬元,其實算下來也賺不了啥錢?一頭仔牛就得一兩千元,從開始拉架子到催肥至少要七八個月時間,每天必須喂三次,還要趕到山坡上見見光,不算人工,光青、幹飼料投入就得幾千元,辛苦一年,前期都是投入,就靠後面賣肉變點現錢。”

聽後,兒子忍不住問道:“養牛需要這麼長時間,投入還那麼大,那養牛賺錢是不是很難呀?”。另一位老漢接過話茬說:“爺爺之前也養過牛、養過豬,現在年齡大了,幹不動了。養牛可不容易,除了每天要喫要喝,最擔心的是怕意外發生啊!遇到瘟疫一頭牛那就白餵了!幾千元就這麼丟了,喂個大半年啥收入都沒有啊!”。兒子聽了,老半天沒有作聲。

從徐老弟那兒割完牛肉回到家,我對兒子說,其實養牛、捕魚都是一件非常辛苦的活。很早的時候,古詩裏就有體現,比如李綱《病牛》“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復傷?但得衆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又如范仲淹《江上漁者》“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兒子沉思了很久說:“爸爸,我原以爲現在大家生活條件都很好,沒想到還是這麼辛苦。一頭牛從牛仔在山上找草,到圈裏喂着喫,再到屠夫手上,最後到咱們的飯桌上,原來要經過這麼多環節,付出這麼多勞動……”

我藉機插話說:“現在咱們雖然生活好了,但也不能隨意浪費食物。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自此之後,兒子在喫飯時有了明顯的變化,飯粒不再隨意撒落了,牛骨牛筋、魚頭魚尾也不再隨意扔掉了,一盒奶也不再喝一口就剩下不管了。

通過這件事情,對於教育孩子我也有了新的感悟,生活就是最好的教育,有時不用給孩子講大道理,不妨多帶他們到社會中、到實際生活中去觀察,去體驗,也許更能觸動他們的思想和心靈,也許會有更好的教育效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