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不需要原創

來源:荒原投資凌鵬的策略隨筆

我最近看了一本好書,格林沃爾德的《價值投資---從格雷厄姆到巴菲特的頭號投資法則》。此書不厚,上半部分講解價值的三個來源,理論性強但實操更強;下半部分羅列八位價值投資者,用他們的實戰案例驗證前半部分的理論。

我讀此書最大的感覺是“似曾相識”,原來很多我冥思苦想、實戰積累的心得體會都已經寫在書中。所以說“投資不需要原創,閱讀並模仿即可”。紀曉嵐奉命編撰《四庫全書》,閱讀不可不廣,但終其一生並未著書立說、僅留下一本《閱微草堂筆記》,就是因爲他覺得“所有思想都已寫入書中,無需再原創”。

我一直說現如今A股的投資者是幸福的,因爲當下有大量的投資書籍可以借鑑,互聯網發達大大降低了知識的可獲取性和信息傳播速度。我記得25年前我們讀大學時,根本接觸不到西方的投資經典,學習的都是類似《短線是金》、《與莊共舞》等地攤貨。

我在學校給學生講課的時候,經常說“要學好教科書,讀書期間少參加社會實踐,因爲以後還有大把時間,而人生可以這麼集中全職讀書就這麼幾年”。但似乎效果甚微,大部分人鄙視“教科書”,而他們之所以能聽我講課也是因爲參加了某些社會實踐、例如券商組織的投研訓練營。

實際上,在我從業的20來年,越來越覺得一個人能否走遠取決於其內在底蘊,而這些底蘊更多在大學期間形成、而非工作後的觥籌交錯。我最初的職業理想是“做學術”,所以花了好多年認真閱讀、思考教科書,並且我在復旦最喜歡聽講座、特別是文史哲類。我當年就奇怪爲什麼這麼多同學天天去實習、晚上只是回學校睡個覺。或許這些人更容易進入職場,但其實失去更多。

很多人都覺得“教科書”無用,和實踐脫離太遠。教科書當然不能馬上應用於實操,大學又不是培養技工。這些教科書是無數先賢通過各種努力從現實生活高度抽象出來的“壓縮餅乾”,要把它們還原應用還需要一個“解壓”的過程。但正是因爲它們高度抽象、符合邏輯,所以能做前瞻推演、先人一步。我自己在20年實操過程受益良多,案例比比皆是。比如說2015年8月18日的股災2.0,8月11日人民幣“匯改2.0”就是一個重要的引線。當時剛剛經過股災1.0,市場風聲鶴唳、非常依賴貨幣放鬆。而根據蒙代爾不可能三角,在一個資本不能自由流動的市場,一旦匯率有貶值壓力、貨幣放鬆就會受到鉗制。所以,8月11日當我看到“匯改2.0”第一反應就是“壞了”,而很多基金經理連蒙代爾是誰都不知道、自然不可能知曉這其中的利害關係,A股直到一週後纔有所反應。再比如我們在2021年初重倉買入“中石油”,就是根據最簡單的資產定價模型,很多客戶看了我們的組合直搖頭、覺得怎麼會買這種股票?

我自己在實戰的過程中,經常有一種感覺,就是過段時間就會發現自己冥思苦想的結論其實人家早就寫在書裏了。只不過,沒有這種“冥思苦想”的過程也未必知道書中到底寫了什麼?很多經典理論都是大家高度抽象後的成果,這種高檔貨自然不會如Handbook那樣簡易操作,但真正細品會大有裨益。

現如今,資本市場在海外已發展多年,誕生無數大師,這些人窮極一生才寫了幾本著作,我實在不能理解爲什麼大家不看這些著作?即便從功利角度,這都是最好的賺錢方式。投資最重要的不是調研和交流,而是閱讀和思考。

責任編輯:石秀珍 SF18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