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正統十四年七月,明英宗朱祁鎮於“土木堡之變”中被瓦剌俘虜,隨後,瓦剌大軍趁勢兵犯北京,明朝迎來建國以來最重大的一次危機。

九月,爲應對這次危機,明朝重新立了一位皇帝,即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鈺,是爲明代宗,大明朝迎來了一個短暫的新時代。

明代宗能當上皇帝,外部因素是瓦剌威脅導致,內部因素是明英宗的兒子年幼,加上剛剛升任兵部尚書的于謙的力挺。

于謙當時的地位很獨特,因爲是他極力主戰,成爲出頭鳥,所以大家在危急關頭也願意讓這麼個強硬派領頭,帶領明朝渡過難關,《明史·于謙傳》中記載:

當是時,上下皆倚重謙,謙亦毅然以社稷安危爲己任。

而在朝堂上毫無根基的明代宗自然也仰仗于謙的幫助,從“北京保衛戰”到後來的整個執政時期,明代宗幾乎都是靠着于謙在支撐。

明代宗也樂意有這麼個臣子幫助他執政,對於謙的主張,基本上都是支持的,“帝知謙深,所論奏無不從者。”

當瓦剌要放明英宗回明朝時,明代宗本來有顧慮,不願意接回兄長,也是于謙給了明代宗信心,《明史·于謙傳》中記載:

謙從容曰:“天位已定,寧復有他,顧理當速奉迎耳。萬一彼果懷詐,我有辭矣。”

這是于謙在給明代宗做擔保,要是明英宗回來後想亂來,于謙會爲明代宗出頭,當然,後來于謙沒有做到這一點。

明景泰八年初,明代宗病重,被軟禁中的明英宗在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的擁戴下,發起“奪門之變”,成功復位,而明英宗復位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殺掉于謙,原因是:“不殺于謙,此舉爲無名。”

由上述簡單介紹可知,明代宗執政期間,于謙纔是他這個皇帝的“靠山”

但是,雖然于謙可以算得上是明代宗的“靠山”,可在明代宗執政的近八年時間裏,于謙的官方身份卻無任何變動,甚至都沒有入閣。

“土木堡之變”發生前,于謙是兵部左侍郎,“土木堡之變”發生後,明代宗未登基監國時,于謙就升任兵部尚書,然後直到明代宗登基爲帝,再到明英宗復位,于謙的職位就沒有變動過。

且不說他是大明朝得以延續的大功臣,單以明代宗論,也是新帝繼位的大功臣,爲何明代宗不給他提高官場地位?難道于謙不夠資格入閣嗎?

明朝內閣的實際品級並不高,但內閣成員才稱得上是宰輔,纔是文官集團名正言順的首腦,以于謙當時的聲勢和功勳,擔任內閣首輔也是理所當然,但終明代宗一朝,他就是沒有入閣。

思來想去,或許只有一個原因,就是明代宗和羣臣達成了一個默契,故意不讓于謙入閣,避免出現一個尾大不掉的權臣。

由於在“土木堡之變”中,明朝軍隊暴露出了很多問題,因此,于謙在“北京保衛戰”期間,以及明代宗執政時期,他最主要的工作是以兵部尚書的身份整頓兵事。

這個整頓不僅僅是改革軍制等方面,還把軍隊的掌控權從因“土木堡之變”而勢衰的武勳們手中轉移到了文官手中。

重點是,于謙搞軍制改革,他本人自然而然成了最大受益者,全國軍隊中他的話語權最重,如果他再入閣成爲宰輔,還有了一定的軍事話語權,羣臣們能放心?明代宗能放心?

而且,明代宗繼位後,幾乎對於謙言聽計從,于謙以兵部尚書的職位,在明代宗心裏差不多有了內閣首輔的地位,如果正式入閣,羣臣們能放心?誰能壓制住于謙?

于謙不入閣,還有六部尚書和內閣輔臣在名義上能跟他分庭抗禮,于謙入閣,恐怕就真是一家獨大了。

到時候,哪怕是把于謙當成“靠山”的明代宗恐怕也會心裏犯嘀咕,要是萬一有什麼事讓于謙不順心了,他擁戴明英宗復位怎麼辦?

于謙本人當然是光明磊落,但人的心理是很難琢磨的,皇帝也好,羣臣也好,都不介意把事情往壞的方面去想。

所以,于謙在“北京保衛戰”立下莫大的功勳後,一直到死都沒有升官,估計就是明代宗和文官集團有意爲之,大家都不願意出現一個無法制衡的權臣。

而於謙本人大概也知道這種猜忌,以他的爲人,也不願意讓人覺得自己力挺明代宗上位是爲了榮華富貴。

至於“北京保衛戰”,在於謙心中,身爲明臣,保衛大明不是應該的嗎?用這個功勞去換取高官,于謙也不屑爲之。

這就造成了,于謙不會去爭取入閣,皇帝和羣臣也達成默契,大家都不提這事的局面。

于謙雖然生前從未走上人臣官位的最高峯,但並不影響他的偉大,《明史》中稱讚他“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這個評價絲毫不過分,明朝那些當過內閣宰輔的名臣中,又有幾個能獲得跟于謙並列的評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