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在晉上任時,山海關外至遼河700裏,已全部被明軍放棄。努力哈赤也因兵力不足,不敢分兵久駐,得廣寧之後便很快撤兵。

所以,自廣寧以西,諸如大小淩河、錦州、寧遠、中前、中後等城,便很快成爲雙方的軍事緩衝地帶,雙方的偵察和遊擊兵不時出沒,互有斬殺。

與此同時,山海關也成爲明朝最關鍵的一道防線。於是,明朝廷也決定不惜一切代價守住山海關,並緊急徵調山西、陝西、四川、湖南、湖北、山東、河南、河北等省精銳兵馬集結於此。

自天啓二年(1622年)到天啓五年(1625年),3年時間,就使山海關兵力達11.7萬人,馬匹5.9萬餘匹。論兵力總數已超過後金的總兵人數,其軍事物資之雄厚,更是後金所不能比。

可以說,只有人員匹配恰當,防衛山海關已不成任何問題。

但是,新任經略王在晉不懂軍事。喜歡誇誇其談,不過紙上談兵。他提出“拒奴(後金)撫虜,堵隘防關”的方針,並被當時還任大學士、兵部管事的孫承宗合盤否定,關於這一點,在前面已重點講過,在此不在重複。

孫承宗否定王在晉作戰佈署的同時,卻對袁崇煥(當時任寧前兵備僉事)守寧遠的戰略設想給予了充分肯定。

天啓二年(1622年)八月,任職僅半年多的王在晉被免去經略一職,由孫承宗自請出任遼東經略。

孫承宗一到任,便重新調整軍事部署,重用袁崇煥,並共同佈置了一條以寧遠爲重點,與錦州、山海關連成一體的防禦體系,史稱“寧錦防線”。

此時,寧遠城內外早已是廢墟一片。形成“寧錦防線”的重要一步,便是迅速修復被後金破壞的寧遠各城,派兵駐守,並召回離散的遼東漢民返回故居,重建家園。

寧遠城完工時間是天啓四年(1624年)。在袁崇煥的設計下,城牆高3丈2尺,雉高6尺,址廣3丈。頂部爲2丈4尺。到完工,城內居住兵民也很快達到了5萬餘家。至此,起自山海關、中經寧遠,至錦州,共400裏的”寧錦防線“也最終形成。

或者說,如果此時努爾哈赤發兵來犯,相信在孫承宗和袁崇煥的全力配合下,他也只有大敗而歸,且撈不到任何好處。

只可惜,由於孫承宗爲人正派、居官清廉,拒絕投靠閹黨,終被魏忠賢排擠出朝廷。與此同時,魏忠賢啓用同黨高弟任遼東經略。

這個高弟本是投機和膽小怯懦之人,因擔心出關打仗,上任不久,便下令撤除寧錦防線。他的這一舉措,也同樣遭到袁崇煥的強烈反對,且大義凜然道:“我是寧前道,在此當官,就死在這裏,我堅決不撤!”

高弟一見,也不去管他,盡撤錦州、右屯、大小淩河及松山、杏山、塔山諸城防禦。剛剛定居下來的百姓又被驅趕回山海關。唯有袁崇煥駐守在寧遠城,在關外遼西一線孑然僅存。

也就在孫承宗辭職回老家的兩個多月後,努爾哈赤也統率六萬大軍,乘機直奔寧遠而來。

應該說,努爾哈赤工於計謀,善用間諜,對明朝內部機密無不了如指掌,所以,他選擇這個時機用兵,也絕不是偶然,自是有備而來,且根本沒把袁崇煥放在眼裏。

可是,令他萬沒想到的是,正是這個袁崇煥,也讓他”一世英名“毀於一旦,也讓後金國幾年不敢再犯明朝。

所以說,如果遼東之地一直由孫承宗與袁崇煥共同來防禦,就不知明朝要晚亡多少年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