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結束後,幽州的第一任節度使是李懷仙。但是沒有幾年時間,李懷仙就給小弟殺了全家。

李懷仙之後的幽州節度使是朱希彩,他火併李懷仙上位後,在節度使的位置上沒坐幾年,也給小弟火併了。

朱希彩出局後,朱泚被擁立爲幽州節度使,這位老兄被自己兩個前任的下場給嚇住了,所以他決定投靠大唐中央政府。

幽州公然倒向大唐中央政府,直接讓整個河北都感到了威脅。

在這種背景下,昭義軍區驅逐了態度不堅決的節度使薛萼,並且強烈要求魏博節度使田承嗣接管昭義軍區。

春,正月,丁酉,昭義兵馬使裴志清逐留後薛,帥其衆歸承嗣。

昭義軍區這樣做的意思很簡單,那就是作爲河北藩鎮的門戶,昭義軍區必須得加強自己的力量,否則中央政府隨時有可能從這裏破門而入,然後把河北藩鎮逐個清理出局。

而昭義、魏博兩大軍區合併,顯然會讓河北藩鎮的門戶變得牢不可破!

現在就考驗魏博軍區的魄力了,如果魏博軍區敢接受昭義軍區這種要求,就是在玩觸犯天條的事。

我前面說過,在一定範圍內,皇帝可以接受軍區自治的事實,但是絕不可能接受軍區相互兼併的事實。因爲軍區兼併一旦開始,藩鎮格局就有可能失控。

大唐帝國在藩鎮格局的背景下,一直維持了一百多年,原因就在於從未出現過軍區兼併的事(現在這起事件除外),只要軍區之間不能相互兼併,所謂的藩鎮就缺乏威脅大唐帝國的實力。因爲在這種背景下,那些表面上牛X哄哄的藩鎮,實際上都是小豺狼,而絕沒有一個大老虎。

河朔三鎮說破了天,也就是在一個河北省,並立着三個,甚至四個或五個軍區。就這種力量,沒事給大唐帝國搗搗亂是可以的,真想威脅大唐帝國,想一想也太滑稽了。因爲這就好像,夜郎國問漢之使者說,漢國與我們夜郎國,誰更強大一樣。

指着一幅當時的地圖,說大唐帝國控制的地區像一個大燒餅,那些所謂的強藩,像什麼呢?說他們象幾粒芝麻,也許太過誇張,但是說他們象幾瓣蒜,實在算不上誇張。

軍區之間的兼併,之所以難以發生。大約是因爲兩個原因。

第一、中央政府絕對禁止這種事發生,誰敢觸犯這個天條,中央政府肯定會不計代價地收拾他。

第二、你兼併誰,誰也會向中央政府求援的,因爲與其讓你兼併,哪如直接倒向中央政府賣個好價錢呢?

更主要的是,周邊軍區看你這樣玩,也會支持中央政府打擊你的。因爲任由你這樣兼併,周邊軍區誰能有安全感呢?這意味着中央政府在打擊你時,會從當地獲得強大的支持者。

田承嗣兼併昭義比較容易,是因爲昭義希望魏博兼併;關鍵是這種兼併,代表了普遍藩鎮的共同利益,所以中央政府想打擊田承嗣時,就難以找到發力點了。

而這種事,通常是可遇不可求的,事實上,整個晚唐一百多年的歷史中也只此一起。

中央政府最後在這種事上,做出了適當的妥協,顯然是因爲中央政府與藩鎮之間的平衡,一直維持的比較穩定,中央政府非要從幽州撬開個縫隙,讓整個河北藩鎮感到恐懼,這能怪河北藩鎮大舉反抗嗎?

要知道,河北藩鎮的存在,關乎着天下藩鎮的何去何從。一切是顯然的,如果大唐帝國真把河北藩鎮解決了,其它各地的藩鎮估計當時就會嚇破膽,到時可能不用打仗,用政治攻勢,就足以讓他們紛紛接受中央政府的改編。

在這種背景下,河北藩鎮實現了默契,天下藩鎮實現了默契,中央政府自然知道,如果一門心思想把田承嗣打服,很有可能會弄巧成拙的。

魏博節度使田承嗣,一生都在玩高難度的動作。嚴格的說田承嗣的力量並不是多麼強大,但是他一輩子與大唐政府對抗,關鍵是一輩子還沒事。

田承嗣的成功,從某種意義上,就是郭子儀反面成功的典範。

郭子儀一生忠於皇帝混得風光無限;田承嗣一生與皇帝作對,也是混得風光無限。

田承嗣與郭子儀另一個相似的地方在於,他們多少都有此大器晚成,他們人生的輝煌,大約都是年近六十纔開始的。

至少,他們六十歲前死了,也就是歷史書上軍政長官甲、軍政長官乙;軍閥甲、軍閥乙,史書絕不會多提他們幾句的。

郭子儀的輝煌,是安史之亂後開始的,那一年郭子儀五十九歲。如果郭子儀此時就死了,最多了就是能在史書的字縫中留下個名字。

田承嗣的輝煌,是安史之亂結束後開始的,在此前,他只是安祿山衆多將領之一;甚至而言,安史之亂結束後,安史餘部分爲四個軍區,魏博田承嗣只是四個軍區主管之一。

而從此以後,郭子儀步步選擇忠於皇帝,讓自己事業越來越輝煌;而田承嗣呢,步步都選擇充當藩鎮集團利益的代言人,也讓自己的事業漸漸步入輝煌。

隨着幽州倒向中央政府,河北割據進入了關鍵的轉折點上,如果沒有人冒天下之大不違出來鬧事,皇帝的削藩的工作就可以穩步推進了。

此時的田承嗣,有上中下三策可以選擇。

上策,領銜抵抗皇帝削藩。

中策,坐觀形勢,絕不當出頭鳥。

下策,接受皇帝的削藩。與中央政府合作,如同幽州一樣的選擇。

在這種背景下,田承嗣選擇了上策,那就是領銜抵抗中央政府削藩。而且田承嗣說幹就幹,很快就兼併了昭義軍區。

帝遣使者諭罷兵,承嗣不奉詔,遣將盧子期取洺州,楊光朝取衛州,脅刺史薛雄亂,不從,屠其家,悉四州兵財以歸,擅置守宰。

這樣一來,天下藩鎮抵制中央政府繼續削藩的的號角就吹響了。

不管怎麼說,看到田承嗣越過這條底線,皇帝自然馬上開始反擊。

而且簡單來看,皇帝手上的籌碼太多了。

首先,幽州已站在了大唐政府一邊。

其次,在昭義軍區,肯定也有許多反對魏博兼併自己的力量。因爲基於昭義軍區的利益,無論是讓中央政府削藩,還是讓魏博兼併,昭義都是喪失獨立性啊,所以昭義軍區絕不可能一邊倒的支持田承嗣。

關鍵是,魏博、成德、淄青一直有很深的矛盾。

初,成德節度使李寶臣、淄青節度使李正己,皆爲田承嗣所輕……及承嗣拒命,寶臣、正己皆上表請討之。

簡單的看,只要中央軍出動,幽州、成德、淄青牽制魏博,周邊其它軍區跟着中央軍一塊行動,魏博馬上就會四面受敵,分分鐘就會被清理出局。

事實上,因爲類似的原因,田承嗣很快就被打得好像窮途末路了。

時朱滔方恭順,與寶臣及河東節度使薛兼訓攻其北,正己與淮西節度使李忠臣等攻其南……田承嗣以諸道兵四合,部將多叛而懼,秋,八月,遣使奉表,請束身歸朝。

但是,在政治舞臺上有永恆的利益,沒有永恆的朋友敵人。

以前,河北藩鎮沒有受到中央政府的壓力,所以他們之間各種矛盾會暴露出來,但是當受到中央政府壓力時,他們的矛盾很快就會彌合的。

田承嗣敢在自己和周邊藩鎮矛盾重重的背景下,高舉對抗中央政府的大旗,就是因爲他早已清晰的看到了這種事實。

田承嗣的這種操作,讓我不由得想起美國現任總統特朗普。

他們的行爲,表面上看,都不會得到多少人支持,因爲從牌面上看,反對他們的人實在太多了。問題是,真正進入操作階段時,他們的支持者實在太多了。

這大約是一種政治的洞悉力,更是一種過人的魄力。因爲沒有過人的政治洞悉力,從表面上,實在無法想象這種天怒人怨的操作,會有那多的潛在支持者;沒有過人的魄力,就算知道這種操作有衆多潛在支持者,也不敢這樣玩啊!

甚至而言,我們看紅寶書開山之作,就會知道,優秀的政治家都會擁有這種政治洞察力,他們知道誰是自己的朋友、盟友、支持者;更會知道誰是自己的對手、敵人、反對者。

而在甄別這一切時,他們從來也不會從抽象的思想道德人格上尋找答案。因爲在許多問題上,人永遠是用屁股思考問題的。所以放在桌面上,不論他們說的一切,有多麼高大上,在桌面下,他們永遠也無法超然於自己的利益。

最經典的例子,就是對於奴隸制的問題,和奴隸制利益密切的人,他自然傾向於支持奴隸制;和奴隸制利益無關的人,他自然傾向於反對奴隸制;被奴隸制侵犯利益的人,自然更會積極反對奴隸制。因爲類似的原因,所以南北戰爭開始後,北方反對奴隸制,南方支持奴隸制,這幾乎就是自然而然的。

甚至而言,林肯也一再說,我理解奴隸主們的反應,事實上,如果我處於奴隸主的位置上,我和他們的反應不會有本質區別。

因爲類似的原因,我朝在初期一直強調階級論、甚至發展到了出身論、成份論。因爲從個例上看,人可以超越自己的屁股(比如,一些地主、資本家也會革自己階級的命),但是從普遍意義上,人是不可能超越自己屁股的。

所以,我朝在強調階級論,甚至發展到出身論、成份論時,從表面上看,都已有些荒謬了,因爲端到桌面上,永遠無法找到高大上的理論的支持,尤其是出身論、成份論,用高大上的理論分析,這就是荒謬的,但是我朝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就是強調這兩種理論。

田承嗣知道自己的行爲,會有強大的、潛在的支持者。因爲人們真的反對自己,天下藩鎮就有可能瓦解。所以從利益上,天下藩鎮應該都會站在自己一邊的。

一切是顯然的,大家聯手滅田承嗣,那是非常容易的。但是滅了田承嗣之後,中央政府削藩的工作,豈非就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嗎?

因爲這樣來,河北四大藩鎮,中央政府等於解決了三個(幽州倒向中央政府;昭義魏博兩大軍工樂,再被中央政府打服了),就剩下一個成德,還拿什麼與中央政府對抗?而成德一解決,河北問題就算全面解決了。中央政府削藩工作走到這一步,黃河以南的那些藩鎮還玩什麼呢?

在這種背景下,田承嗣上手就其觸犯了無人敢觸犯的天條,等於先把自己的投名狀交出了。總而言之,我先乾爲敬,你們幹不幹隨意。

如果你們有心維持割據之勢,就給我點贊、加油;如果你們願意任由中央政府宰割,那就算我看走眼了!

魏博後來可以成爲最牛的藩鎮,就是在此時奠定的。

魏博兼併了昭義幾個州,意味着他的實力增強大了,也意味着他成了河北的門戶,這種地方一旦失守,河北藩鎮之勢就無法維持了;如果河北藩鎮之勢無法維持,帝國的藩鎮之勢就無從談起了。在這種背景下,魏博隨便跺跺腳,天下自然會跟着亂晃。

後來,唐憲宗可以削藩取得突破性的進展,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魏博軍區內部出現紛爭,新一代節度使依靠中央政府的支持穩固位置,於是河北藩鎮的門戶被捅破了。在這種背景下,唐憲宗的削藩工作可以順利進行了。

在此前,唐憲宗想阻止成德節度使世襲,最後折騰了半天,也只能接受這種事實!從這層意義上,如果沒有魏博後來突然倒向中央政府,唐憲宗根本無法取得後來的成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