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政協報

寧夏政協關注“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建設情況”

這樣的模式將成未來養老突破口

張倩 本報記者 範文傑

《&nbsp人民政協報 》 (&nbsp2024年04月29日 &nbsp第&nbsp06&nbsp版)

“老先生的字蒼勁有力。貴庚啊?”“八十了。”“哎喲,精神狀態真好!”在寧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區朝陽街道怡心社區日間照料中心書法室,寫毛筆字的劉大爺向前來調研的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建設情況”調研組成員介紹着自己剛落筆的字。

劉大爺說,自己每天喫過早飯就會準時到照料中心“上班”。“我的‘工作’很簡單,就是開開心心寫寫毛筆字、打打牌……”而像他一樣守時守點“上班找樂子”的老人,在朝陽街道還有很多。

“十四五”期間,國家提出建設“15分鐘養老服務圈”,健全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的照護服務體系。日前,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赴銀川市、石嘴山市就相關問題開展專項民主監督調研。

作爲大武口區設立最久、城區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街道。朝陽街道轄區60歲以上老人有1.03萬人,佔總人口的17%。“2022年,大武口區積極爭取各類資金1200餘萬元,建設面積達2451平方米的朝陽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提供牀位50張,設置生活休息區、餐飲區、康復訓練區、心理諮詢區等10餘個功能分區,極大地滿足了周邊老年人交友、健身、飲食等生活需求。”怡心社區日間照料中心負責人介紹說。

“照料中心自運行後,每天來中心的老年人絡繹不絕。”社區工作人員小胡感慨,“誰家沒老人,誰人不會老!看到老人特別喜歡這種養老模式,打心眼兒裏高興,對未來的養老事業充滿信心。”

“中國人傾向於居家養老,大多數老年人的現實選擇也是如此。”委員們紛紛表示,這種以居家爲基礎、社區爲依託、機構爲補充的日間照料服務模式,既滿足傳統家庭養老的情感需求,同時又得到專業化的養老服務,或將成爲未來養老模式的重要突破口。

近年來,寧夏高度重視社區養老工作,在完善管理機制、加強配套建設、探索運營方式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16年開始發展以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爲主的“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目前已建成237家社區日間照料中心。自治區“十四五”規劃將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建設列爲“一老一小”服務體系建設工程的重要內容,力求讓老人獲得感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但與之相隨的問題也不少。調研組發現,目前普遍存在服務主體力量不足、專業化水平不高、智慧化程度較低、基礎設施不完善、服務內容單一化、老年人蔘與度不足等問題。

爲此,委員們建議,以政府爲主導,積極發揮經營主體作用,在土地場所、財政補貼、人員培養等方面對從事日間照料服務的社會企業、機構等給予政策支持,實現運營的可持續性。充分調研不同地區、社區間老年人的分佈和實際服務需求,進一步優化服務內容、服務質量、服務標準,確保服務效果。此外,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大力扶持高職院校開設相應專業,與養老機構聯合培養一批具備社區日間照料服務崗位基本素質的骨幹人才,引導各類志願者隊伍參與社區日間照料工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