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诗宗杨万里

南宋年间,一位诗人在山河破碎的喘息声中开创新派诗风。他一生作诗2万余首,是中国作诗最多的三人之一,尤其是写荷花的诗歌,被评赞为中国第一;他的“诚斋体”诗风在历史上影响广泛,在诗人中被誉为“南宋四大家”。

寒门出贵子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自号诚斋野客。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杨万里的故乡在江西省吉水县,庐陵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自古就是“文章节义之邦,人文渊薮之地”。

杨万里自幼家境清贫,7岁丧母,靠父亲杨芾教书以资家用,自小深受勤俭家风影响。杨万里的父亲杨芾精通《易经》,常忍着饥寒购买书籍,十年间藏书数千卷。在父亲的影响下,杨万里自幼读书勤奋,广师博学。

诗格与官品

绍兴三十二年七月,杨万里将以前写的1000多首诗,一把火全部烧掉了然后自己走新路,最终开创独具特色的“诚斋体”。

杨万里烧掉旧诗后,一切从头开始,潜心创作。他独辟蹊径,迈向大街小巷,深入田间地头,与百姓交谈,听小鸟歌唱,赏青山绿水,走向一条由师法前人到师法自然的创作之路,给南宋庄重的诗歌潮流吹进了一股新风。

在杨万里的诸多诗歌中,都有他廉洁直行的追求。他一生酷爱荷花,写下了近200首荷花诗。写荷花初开,有“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写荷花盛开,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荷花一年四季生生不息,花可赏,叶可用,杨万里比普通文人更在意荷花的内在价值。

杨万里一生视仕宦富贵如敝履,是一位一心为民的能吏。公元1167年,40岁的杨万里向朝廷提交政论宏文《千虑策》。分“君道”“国势”“人才”“论相”“论兵”“驭吏”“刑法”“民政”等30篇,深刻总结靖康之难以来的历史教训,提出了一整套振兴国家的方针策略,显示出卓越的政治才能。

心寒归隐

公元1190年,杨万里奉命前往迎接金使,第一次横渡江淮。看着本是祖国心腹之地的淮河,而今却成为金宋双方的疆界,两岸人民也失去了来往的自由,杨万里心情异常沉痛,写下了《初入淮河四绝句》,一句“何必桑干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写尽了壮志难酬的无奈。

两年后,心灰意冷的杨万里谢病自免,退隐家乡吉水。闲居乡间15年,他与夫人罗氏粗茶淡饭,粗衣布衫,与村中老农无异。可在他的内心深处,却是忧心百姓,报国无门的痛苦。

“诚斋“先生落幕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杨万里独坐书斋,写下:“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主,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字字句句饱含对权臣的控诉,对国家百姓的担忧。

写完这份奏书后,年逾八十的“诚斋”先生在忧愤中离世。之后,朝廷颁赐他“文节”谥号,追赠光禄大夫,对于“只愿文节不弱于人”的“诚斋”先生而言,这或许是最好的评价。

杨万里的一生读书万卷,行迹万里

以忠节立德,以诗文立言

一扫诗文缛节之风,一肃南宋暮然之气

他以一身清节励后人

他革新自我的精神气度融于中华文脉

绵延千年,历久弥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