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原本是西方的一個小國,周國的壯大並不是一代人的功勞,周國曆經祖孫三代從一個西陲小國變成西方強國,周國的崛起首先要從季歷開始說起。

按照周民族世襲制的規定,季歷是沒有資格即位的,但是季歷之子姬昌深得祖父古公亶父的器重,古公亶父對孫子姬昌寄予厚望,對孫子非常喜歡,古公亶父便傳位給次子季歷。據《史記·周本紀》記載,古公亶父曾說:“周民族的興旺靠姬昌。”

《史記·周本紀》:“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

周國的強大經歷了季歷、姬昌、姬發祖孫三代,季歷即位後厲精爲治,重視農業發展,實施仁政,周國慢慢地走上富國強民的道路,成爲西方霸主。周季歷討伐西落鬼戎,將十二諸侯王俘虜,後攻打燕京戎,周季歷不斷的開疆擴土威脅到了商王文丁,商王便把周季歷騙到都城,將其囚殺,周季歷去世後,姬昌即位,史稱“西伯昌”。

西伯昌即位後繼續沿用父親季歷的仁政之策,尊重老百姓,籠絡諸侯,周國的壯大讓商紂王畏懼,商紂王便找了個由頭把西伯昌抓起來,關了七年,此時周國大量向商紂王進貢金銀珠寶和美女,商紂王經不起誘惑,把西伯昌放了。西伯昌回到周國後,奮發圖強立志要推翻商王朝。可是當時周國的實力根本不如商朝,滅商不能操之過急,西伯昌採取了一些列的政策最終使得周國迅速崛起,主要有四大政策。

第一、以民爲本、尊重百姓生命

一個國家想要壯大,跟老百姓是密不可分的,帝王如果不得民心,會加速一個國家衰敗和滅亡。據《史記·周本紀》記載,周文王採取幫助百姓養孩子、幫助安葬、救濟貧民、救濟災民等一些列濟世救民的仁政。他視百姓如已出,教導百姓要禮讓,相互關心,西伯昌一系列的仁政受到百姓的擁戴,這項政策是他伐紂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史記·周本紀》:“生者養之,死者葬之,貧者濟之,災者賑之。”

第二、大力發展農業、實施井田制

商朝的土地歸國家所有,商王把土地分配給奴隸主和貴族,奴隸主便強迫奴隸種地,在商代種地的大部分是奴隸,平民靠着少量的土地艱難度日,奴隸是沒有人身自由的,他們類似於商品,是奴隸主的個人財產,隨時可能遭遇奴隸主的殺害,屠殺奴隸是不需負法律責任的。

西伯昌採用的“井田制”,將土地分給農民耕種,收取少量的賦稅,給商人免稅。“井田制”顧名思義就是把一塊土地按照井字形狀一分爲九,最中間的爲公田,周圍的八塊地爲私田,公由這八戶人家一起耕種,收成交給國家。此項政策使得農民生活有所提高,刺激農民的積極性,西伯昌實施的是封建主義社會初期的政策。

第三、實施仁政

商紂王發明了炮烙之刑,他經常逼迫犯人在火盆上走,便以此爲樂。西伯昌爲了讓商紂王廢除炮烙之刑,向商紂王獻上週國西岸的一塊土地,炮烙之刑被廢除,西伯昌受到百姓的愛戴。

第四、重用人才

一個國家想要得到發展,跟人才是密不可分的,於是西伯昌廣納賢才,東方各國都知道周國召賢才,紛紛趕來,姜子牙也想到周國去施展自己的才華,姜子牙本來是東方人,但是商紂王剛愎自用,覺得他自己是普天之下最聰明能幹的人,他不需要人才,姜子牙在商王朝沒有發展空間。但是想要見到西伯昌談何容易,於是姜子牙到西伯昌經常出沒的地方垂釣,靜靜等待西伯昌的出現,西伯昌見到姜子牙氣度非凡,與之交談後,姜子牙的談吐不凡備受西伯昌賞識,西伯昌決定重用姜子牙。

在西伯昌的支持下,姜子牙推行五項仁政。第一、不準殺人,第二、不準破壞房屋,第三、不準任意砍伐樹木,第四、不準填井,第五、不準搶奪別人的家禽。如有違反者處死。這樣周國的軍隊便成了聲名遠揚的仁義之師,所以後來的商朝的奴隸與百姓都渴望投奔周國,對於在殘暴的社會制度下苟延殘喘的商朝百姓來說,無疑是解放。

周國在西伯昌的帶領下迅速崛起,當週國實力足夠強大之時,西伯昌開始想要奪取商紂王的天下,他開始拉攏諸侯,調節各諸侯之間的矛盾,八百多諸侯紛紛歸順周國,並擁立西伯昌爲王,西伯昌稱王,史稱“周文王”,到了周文王晚年,周國實力非常強大。可是周文王還沒有實現自己的滅商的願望就去世了,周文王臨終前告誡太子姬發:“揚善抑惡不要優柔寡斷,做事要當機立斷,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史記·周本紀》記載:“見善不怠,時至勿疑,去非勿處。”

武王姬發即位後十三年,在姜子牙的謀劃下,準備開始滅商,此時多方國和部落紛紛趕來響應周國,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率領周國大軍滅商建周,是史上著名的“武王伐商”。

結語:周文王姬昌可謂是婦孺皆知的完美賢王,司馬遷對周文王的功績和高尚之品德大爲讚賞,孔子更是周文王的鐵桿粉絲,周文王向來就有“聖賢之君”的美譽,周國的崛起與強大,周文王功不可沒,他體恤百姓,爲人民當家作主,使得周國國富民強,爲兒子周武王滅商奠定了基礎,最終把立國長達600年的商王朝推翻,周朝自此建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