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中国人,都在齐心协力,向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而既然是“复兴”,那就说明曾经有过兴盛的时刻。

这对于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来说,能拿出来“炫耀”的光辉历程就太多了。

从秦始皇第一次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始,到辛亥革命后满清覆灭,中国的封建王朝曾经历过三段辉煌的盛世,每一段都在世界发展的进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开始很多人对第三次,也就是“康乾盛世”产生了怀疑,认为它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现实情况究竟如何?

正所谓:天下大势,兴衰有定,五千年中华文明山高水长;几经盛世,万古流芳,十四亿炎黄子孙再谱新章。

文景之治到汉武盛世

如果是秦始皇的“狂热粉”,一看到这个小标题估计就心怀不满了,我千古一帝开创的大秦王朝宾服四海,还不能算是盛世吗?

虽然秦朝给后世留下了巨大的政治遗产,比如车同轨、书同文、郡县制等等,但它毕竟维持的时间短暂,二世而亡。

并且从秦始皇还在位的时候,各地就已经逐渐掀起了农民起义,底层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盛世应该是从上到下全方位的良好状态。秦虽强却不盛。

随着陈胜吴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呼喊,想要成就一番事业的有志之士纷纷揭竿而起。你方唱罢我登场,其中草根刘邦和贵族之后项羽成了最耀眼的两位。

公元前202年,汉军营寨中突然传出了阵阵楚歌,这也是献给项羽的哀歌,在垓下,乌江之畔,战神黯然落幕,大汉王朝则带着自信一步步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西汉初年,天下初定,生产停滞,人口下降,百废待兴,刘邦甚至找不到六匹同样颜色的马用来拉车。

所以他抛弃前朝严苛的法家治国,转而采用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与民休息,无为而治,让整个国家渐渐恢复起了元气。

面对北方匈奴的干扰,刘邦也曾感到恼火,领着大军就去了,结果“白登之围”成了他自己一生的笑料,汉匈和亲,委曲求全,由此而始。

刘邦死后,汉朝在吕雉的掌控下经历了一段波动时期,所幸陈平和周勃等功勋老臣苦力支撑,把握机会扫除诸吕,才让刘氏天下得以传承。

代王刘恒被扶上皇位,是为汉文帝,文帝从小就性格柔和善良,在自己的封地中颇有民望,政绩斐然。继位后,文帝便对军队和朝政大加整顿,将权力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里。

和历史上很多皇帝不同,刘恒十分具有“乡土气息”,他倡导勤俭节约,爱惜人民,并且以身作则,每天穿着粗布制成的衣服。

他还减轻田租,取消过关批文制度,废除肉刑,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还有一次,刘恒为了省下百两金子,拒绝了原本要在皇宫建设的露台,并说道:“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

意思是,这么多钱可能是数十户普通家庭的资产,如果我今天去用于修筑游乐设施,心中一定会经常感到羞愧。

也正是因为拥有这样优良的品格,以及身为帝王难得的共情心理,汉文帝受到了历朝历代史学家长久的追捧和赞颂。

文帝死后,太子刘启继位,称为汉景帝,他延续父亲的治国理念,轻徭薄赋,振兴文教,虽然执政期间爆发了“七国之乱”,但景帝正确起用周亚夫为将,也成功化解了危机。

汉文帝和汉景帝两朝的励精图治,休养生息,为国力的恢复和壮大做出了突出贡献,后世称之为“文景之治”。

也是从此,中国进入了历史上第一个大的盛世。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刘彻登基,当他审视自己国家的时候,发现西汉王朝早已经变了一副模样。

国库中的铜钱堆积如山,用来穿起的绳子很多都已经朽坏,粮仓中的粮食更是多的漫了出来,发霉的陈粮都来不及清理。

有了先辈打下的坚实基础,刘彻知道,建功立业的时候到了。

他首先采用主父偃的建议,对郡国实行“推恩令”,以和缓的方式加强了中央集权,然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了指导思想。

一切铺垫做好,刘彻不顾大臣的谏言和劝阻,坚持起用了卫青和霍去病这对舅甥名将,他要搬掉压在大汉身上数十年的“大石头”——匈奴。

经过三次大规模的战役,匈奴被迫转移到更北的地方,对汉朝的威胁已经基本上不存在,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国家在汉武帝的带领下得到了空前的巩固。

中华文明第一次展现出了“富强”的面貌,为后来的昭宣中兴也提供了条件。

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公元618年,隋朝在隋炀帝的“努力”下成功的快速灭亡了,而他留给后继者唐王朝的,更是一片凋零。

根据《通典》记载,隋朝统一的时候全国有690万户,等到唐朝建立的时候,仅剩下了200多万户。

没有人口就没有生产力,这对于小农经济为主的封建社会来说,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位英明君主带领,国家很可能重新陷入混乱。

在这样的情况下,秦王李世民认为自己才是“天选之子”,想要承担起天下的重担,于是他一手策划了“玄武门之变”,逼父杀兄赢得了皇位,成为了一代圣君“唐太宗”。

唐太宗继位后,从善如流,连魏征那样指着鼻子指出问题的大臣都能接受,这也使得朝野一清。

在任用官员的时候,唐太宗也是选贤与能,从不在意出身、民族,甚至是立场。

对内如此,唐太宗对外的政策同样也十分优秀,在民族事务上,他“爱之如一”,毫无偏见,这样的真情实意深切打动了少数民族,李世民也被尊称为了“天可汗”。

李世民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的安居乐业在他的心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实行的均田制等制度,为农民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在军事上,吐蕃、吐谷浑等西域各国,无不低头臣服,李世民还曾带兵亲征高句丽,唐朝在太宗的领导下,疆域不断扩大,直至超过汉宣帝时期的西汉王朝。

文化最盛,军事最盛,经济最盛,那时的唐朝俨然已经是东方世界的标杆,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强盛帝国。

这是属于大唐的荣耀,后世史学家将这段时光称之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后,李治和武则天虽然是“二圣”同朝,指点江山,但因为李治头风病反复发作,实际很多年的朝政都掌握在武则天手中,直至公元690年,她正式登基为帝,改元大周。

女皇在位的近半个世纪中,虽然滥用酷吏,军事多有失误,但国家整体还是向着好的一面去发展,全国人口较唐高宗刚继位时几乎翻了一番。

因为突出的成绩,武周时期也被称为“贞观遗风”,或者是“上承贞观,下启开元”,评价之高可见一斑。

武则天死后,中宗李显和睿宗李旦,都没有获得长久发挥的机会,反而是太子李隆基学着曾祖父李世民的样子,搞了一场宫廷政变,让老爸李旦当上太上皇,自己则登基做了皇帝。

唐玄宗是唐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整整44年,前期玄宗励精图治,任用贤相姚崇等人,唐王朝再次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根据记载,当时的都城长安空前繁华,街道上随时可以看到做生意的外国商人,语言不通,肤色不同,杜甫曾这样怀念:“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康乾盛世

无论是汉朝还是唐朝,它们都凭借自身的强大影响力,让一个民族,一个国度有了相应的名字,比如汉族、唐人。这样的盛世实至名归。

但同样被写入教科书的,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个盛世的“康乾盛世”,却显得存在感不是那么强,甚至有些人还要嘲笑几句。那么,清朝真的有那么不堪吗?

康乾盛世,顾名思义就是开始于康熙,结束于乾隆,中间还有个被省略掉的雍正。

虽然清军早就和明朝有了各种冲突,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也都是英明之主,但要论清朝正式的第一任皇帝,还得是入关后的顺治帝。

顺治在母亲,也就是后来的孝庄太后的带领下,忍辱负重,好不容易剪除了权臣多尔衮,掌握了大权,顺治却逐渐丧失了当皇帝的念头。

顺治帝究竟是突发疾病去世,还是出家做了和尚,至今众说纷纭,但能确定的是,他在离开之前为清王朝选择了一位好主子。

公元1661年,顺治第三子玄烨登基,是为康熙皇帝,康熙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整整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他的一生,少时挫败鳌拜乱党,青年平定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壮年驱逐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中年三征噶尔丹,平定塞外。

就是这样一位叱咤风云的帝王,却在晚年饱受皇子争储的烦恼,直至去世也没能阻止“九子夺嫡”的悲剧。

或许是执掌朝政太累了,康熙在晚年也懈怠了下来,常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也导致开始出现吏治腐败,弄虚作假的情况。

但是康熙已经没有这个精力去处理了,只能留给了他的继任者雍正,雍正继位时已经45岁了,他也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勤快、最务实的皇帝。

据记载,雍正帝每天都凌晨四点之前起床,晚上十点之后才睡,一天起码要工作15个小时以上,这样的勤勉也确实换来了很多成绩

在他任内,“火耗归公”、“摊丁入亩”、“改土归流”、“官差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等各种大刀阔斧的改革都获得了强力的执行,一举掰回了康熙后期的困顿局面。

但是,或许是倾尽的心力太多,雍正帝在58岁那年突然驾崩,同样给后世留下了很多猜测。他死后,皇四子弘历继位,也就是乾隆皇帝。

乾隆本来是可以打破爷爷康熙的纪录,但是出于礼制,他在在位60年的时候选择了退位当太上皇,所以乾隆是实际掌管权利最久的帝王,长达63年4个月。

他接过父亲留给自己的大好局面继续发挥,五次免去全国钱粮,三次拒绝八个省份的漕运粮钱,大大充盈了国库,减轻了民众的生活压力。

清王朝也在乾隆中期达到了最高峰,但情况很快就开始急转直下。

晚年的乾隆开始变得好大喜功,挥霍无度,并且放任以和珅为代表的贪官污吏横行霸道,多年积攒的财富付诸东流。

在康乾时期,“文字狱”、“闭关自守”等现象越来越严重,普通民众的思想、精神、科技的发展都受到了极大的压制。但于此同时,西方国家已经开始工业革命,走上了的发展的快车道。

如今很多专家学者都开始重新审视“康乾盛世”,认为这其实已经是落日余晖,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光鲜亮丽,但是王朝已经整体向着衰落去了,完全不能和汉唐那样开放、包容、自信的伟大王朝相提并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