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是有“英雄崇拜”情节的,不论官方民间都喜欢对一个具体的人封神,进行偶像化,供奉起来祈求保佑,当然人们除了喜欢单纯强大的英雄,更喜欢兼有道德的英雄。

在古代,忠可以说是最高品格,俗话说,好马不备双鞍,忠臣不事二主,中国古代历来不泛忠臣,在几千年儒家礼教浸染下,甚至出现过许多不为权力所动忠诚为国的名臣,以下三位便是楷模!

(一体君臣祭祀同,刘备和诸葛亮就是堪称贤君与忠臣的典范)

一、归来报名主——“岳武穆”岳飞

关于武圣的说法众说不一,关羽的话语权可以说是最大的,但其实在民间,不少民众更加青睐岳飞,甚至在当今,岳飞庙的知名度和客流量都远超关帝庙,可见岳飞之于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高,形象之佳。

岳飞一生,三次从戎,一心为国,除了自身饱读诗书明事理,更得益于岳母的言传身教,岳飞背上的“精忠报国”便是母亲对的期许和要求,这四个字也贯穿岳飞言行的始终。

(岳飞画像)

“靖康之变”发生后,赵构无能,只顾逃遁避祸,对国家危局不管不顾。

时年25岁的岳飞得知这个消息,不顾自己官卑职低,立马向上书数千言”表明,其中那句“将士作气,中原可复”,指明高宗应当御驾亲征,而不是避战自保。

然而,他的耿耿忠心只换得“小臣越职,非所宜言”八字朱批和一众同事得白眼,不但如此他本人还被革职拿办逐出军营。

(岳飞千古名篇——《满江红》选段)

好在主战派名将宗泽慧眼识珠,岳飞重新受到提拔和重用,马家渡之战后,岳飞的才能便如囊中之锥,逐渐显露,在江淮,他痛击了金将兀术;在两湖,他平定了伪齐游寇,至此,六郡归宋,名显洞庭。

偏偏在这时,宰相秦桧从中作梗,构陷岳飞意图拥兵自重,反迹已明。起初,宋高宗并不以为意,随着形势逐渐缓和加之主和派的煽风点火,赵构还是起了疑心。

(宋、辽、金对峙时局图)

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岳飞几欲“直捣黄龙”,然而那十二道班师诏金牌给了他迎头痛击,将这场光复旧业的大梦击得粉碎。

即便岳家军坐拥十万之众,给养军饷甚至比刘光世等人的正规军还要好,但岳飞仍然没有举起反旗,仍然奋战在抗金一线。。

“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宋史上并没有明确关于风波亭的记载,可无关文人加工,岳武穆的一片忠心和忠臣形象也早跃然挺立在历史上。

(岳飞剧照)

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飞将军李广

要论武将,吕布的个人武勇和战斗力绝对是排的上号的,他本人在早年最喜欢自诩的名号便是“飞将”,有着几乎同样面板的瓦岗五虎之一单雄信也被称为军中飞将。

但是追根溯源,飞将军的名号始肇于李广,历史上的李广除却勇猛无敌,力膂过人,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本人极其忠心,以身许国,不负朝廷。

李广是陇西成纪人,作为名将李信之后,李广自小便有机会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参与朝廷的军事行动。

(飞将军—李广)

后来吴楚七国之乱爆发,李广跟随太尉周亚夫平叛七国,凭着骁勇善战他多破敌立功,崭露头角后朝廷当即授予他太守之职,尔后他也被调任到北地边境,对抗匈奴。

四年后,李广与匈奴在雁门决战。李广错误估计了战场形势致使不但军队精锐丧尽,自身也被俘虏,后来李广诈死抢马脱身,也因为此次损失重大被贬为庶人。

元朔六年,因为战争需要李广又重新升格为为将军,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击讨伐匈奴,也许是因为后生可畏,和匈奴打了半辈子交道的李广在军事天才卫青面前有点黯然失色,一番苦战下并没立下军功。

(汉匈决战—漠北之战)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委任大将军卫青、霍去病总攻匈奴,对年老力衰的李广不以为意,最终念在李广报国思切,还是给了他前将军的官职,让他统领旧部随军出征。

在这次战役中,也许是天意弄人,在请示卫青先锋对战单于无果后,李广率军负气出走,投东路而行,结果到了沙漠,士兵迷道困在原地,严重耽搁了行军。

(大将军—卫青)

尽管大将军卫青原谅了他,自觉落后于时代的李广还是选择了自刎,将自己四十多年的戎马生涯定格在了沙场。

在被匈奴抓住时,李广本能借此“转运”,然而他却选择冒死突围,在饱受猜忌和远离时他也没率众叛乱,而是引咎自杀。

即便李氏名声在李陵投降匈奴后直降千里,但经过岁月史书的洗礼,公道自在人心,李广的过人才能和忠肝义胆和还是得到了认可,以至于李唐王朝将其追为先祖。

(李广剧照)

三、“负袍泽不负本心”——明末将星袁崇焕

要说大明实至名归的忠臣名将,于少保于谦可以说是首屈一指,要说明末忠心耿耿的大臣,袁崇焕也应当留有一席之地。

风雨如晦,经过几个世代岁月史书的洗礼,这位饱受争议的明末名将的“非议”、“诟病”也逐渐变少,即便至今史学届对其的定位依然是莫衷一是,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是那个风雨飘摇时代不可多得的大明忠臣。

袁崇焕出身商贾,富足有余的生活环境给了他更多接触世界、开阔眼界的机会,自少年起,他便对军事抱有浓厚兴趣,喜欢钻研兵法和练习武艺,加之他又素好游山玩水,儿时丰富的经历不仅助力他顺利考上举人,也给他日后官场生涯增添了几分“游侠气概”。

(袁崇焕剧照)

明末,女真族崛起,努尔哈赤觊觎大明国土不断出兵袭扰东北,急公好义的袁崇焕单骑赴山海关了解敌情,得到了不少优质的一手情报,以至于兵部召试他时,他直接了当地表明“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

事实上袁崇焕并不是在大放厥词,很快,他的能力得到了验明,在驻守山海关期间,他勤修堡垒,收留辽民,整饬边防,其踏实能干、尽职履责的性格也得到了经略使王在晋、阁臣孙承宗的赞许。

自萨尔浒之战以降,大明王朝江河日下,明军几乎更是一蹶不振,七年间几乎没有一场与后金正面交锋的胜利。可这并不代表明军再无翻盘的可能,在后期,袁崇焕便成为明庭黄昏下山路上一道高光。

(明军)

天启六年正月,已四年没有大举攻明的努尔哈赤挥师亲征辽西,大张挞伐,在短短三日内便渡过辽河,逼近明军大营,攻势凶猛。袁崇焕得知消息后立马展开积极部署,面对悬殊的敌我力量,他丝毫没有当“甩手掌柜”的意思,一边勉励将士拼死抵抗,一边亲身督战前线,统战全局。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袁崇焕的有效布防和积极回击下明军取得了“宁远大捷”,这也是袁崇焕生平无可指摘的最大功绩。

(宁远之战旧址,图示大炮为明军克敌利器—红夷大炮)

黄昏后必至黑夜,在后续取得诸如丁卯之役、宁锦之战的胜利,苟延残喘的大明寿命也走到了终点,至崇祯帝时,明庭已无力消化陆续的大战失败,容错的降低,自然也削弱了袁崇焕的发挥,在擅自处死毛文龙后,他的威信也大大降低。

在袁崇焕杀毛文龙后不久,明金谈判破裂,皇太极率军突击北京,京师告急,袁崇焕和周文郁立马驰援,然而终究物候不齐,他并没能复现于谦的奇迹,在几段大败后迫于舆论压力他被下诏凌迟处死。

早在宁远之战前,努尔哈赤便以高官厚禄利诱劝降袁崇焕,被他严词拒绝;在被捉拿问斩时,他也只是轻叹“负罪深重,万死何辞”,心里仍在担忧大明江山,其忠心可鉴。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土壤壤,皆为利往”,历史上太多“兄弟阋墙”、“君臣反目”的案例了,可上述三位忠臣却守住了自己的初心,也替后世文人们守住了君子之道,使得公天下的爱国精神一代代地传承下去,永垂不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