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二十一年的深秋,鴨綠江畔戰雲密佈,豪賭一把卻大獲全勝的山縣有朋更加不可一世,兩萬五千餘名日軍兵臨鴨綠江,對岸即是三萬清軍駐守的九連城防線,接下來山縣有朋要證明自己不僅是運氣好,戰場上隨機應變的手段更是老辣。此時對岸清軍的指揮官,唯一一次變成了不是李鴻章同鄉的人選,這是廟堂之上妥協的結果,宮殿之上面對戰火已經燒到家門口,主要關注點還在相互拆臺。在揮師北上之前,七十四歲的老將宋慶顫顫巍巍地寫下血書:“死守國土。”已是古稀之年的宋慶,在清軍中屬於德高望重的元老,何嘗不知道自己這次領兵也是皇帝與太后之間的一次折中妥協。

其後,宋慶以九連城爲中心,將清軍佈置在近百里的江邊,沿江構築了高三米,厚一米的連環堡壘,林立的炮臺俯視着江岸,不僅如此在堡壘前還佈置了大量的地雷封鎖,加上鴨綠江天險,日軍渡江作戰的難度可想而知。然而山縣有朋也不簡單,清楚面對嚴陣以待的清軍,硬攻絕不是上策,轉而主力部隊回縮,小股部隊襲擾,目的也很明確,爲了掩護偵察兵找到清軍防線的薄弱環節,雖然僅有長竹竿和望遠鏡,刺骨的寒風中日軍仍然不懈努力着,終於發現了一個絕佳的突破地點,那就是虎山要塞。駐守此處的是聶士成麾下的清軍,要是正面突擊,山縣有朋還真沒有把握取勝,於是採取分路包抄的計劃。

但是,即使這樣日軍也不得不面對冬泳的問題,白天還不能游泳,只能在半夜裏清軍防守鬆懈時游過去,岸上的清軍根本不會想到日軍會在冰疙瘩裏做出這種事兒,等到他們發現時,日軍已經悄悄地上岸,按照山縣有朋的部署,摸索到虎山腳下埋伏,等待與主力部隊合擊山上清軍。是日夜晚,山縣有朋發出命令,工兵架設浮橋,主力部隊過江,在呼嘯的冷風中,日軍工兵緊張的忙碌着,清軍自始至終沒有發現眼皮底下的架橋行動。天亮之後,虎山腳下的江面出現三座浮橋,守軍驚詫之餘,接到報告的宋慶同樣也感到疑惑不解,此時的舊式清軍,完全不知道工兵還有如此作用。

緊接着日軍在火炮的掩護下向虎山發動強攻,聶士成率領清軍與日軍展開拉鋸戰,虎山陣地幾度易手,加上之前埋伏在山下的敢死隊,日軍佔領虎山陣地,沒想到又被不怕死的聶士成率部奪回,山縣有朋開始不安起來,除了身邊的警衛,他投入了全部的軍力再次發起衝鋒,聶士成明白此時已是決戰的時刻,只要自己死守虎山,宋慶大軍開到,將日軍趕下江只是時間問題,七十四歲的老將宋慶出征前寫下血書,現在到了喋血沙場的時刻,於是立即下令大軍出城,增援聶士成。但是下完軍令的宋慶,發現了一個令他無法接受的問題,那就是沒人遵守軍令出擊。

最終,三萬清軍中有一半是宋慶無法直接指揮的八旗兵,剩下的一半人馬中又有一部分是領教了逃跑健將葉志超能力的潰軍收整,剩下的又分屬不同門戶,五花八門的關係即使宋慶這樣的老將都無法撼動。早已求援的聶士成絕望了,眼見彈盡援絕,部下傷亡慘重,日軍已經十倍於己,繼續守下去只能是全軍覆沒的命運。無奈之下,虎山陣地的清軍開始撤退,駐守核心堡壘九連城的各路人馬緊跟着望風而逃,宋慶也只好帶着聶士成和幾百名親軍撤往鳳凰城,優勢清軍據守的天險沿江防線全線崩潰,宋慶開始看不明白,難道是因爲自己真的老了,說的話也不頂用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