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頻消融治療已成爲心房顫動(房顫)治療的重要手段,在維持竇性心律和改善生活質量、提高運動耐量等方面優於抗心律失常藥物,一些特殊人羣出現房顫是否也能從射頻消融治療獲益?比如年輕人、運動員、老年人、肥厚型心肌病以及預激綜合徵患者。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我國最新指南怎麼說。

年輕人

我們知道,房顫和年齡有一定相關性,年輕人羣中房顫發生率較低,但年輕房顫患者往往症狀明顯,且不願長期藥物治療。德國多中心研究比較了593例年齡低於45歲與6650例年齡超過45歲的房顫患者。結果發現,年輕患者併發症發生率、抗心律失常藥物使用率都低,導管消融成爲可選的治療方案。指南指出,對於年齡低於45歲的房顫患者,導管消融是合理的選擇(Ⅱa類推薦,證據級別B)。

運動員

房顫在運動員中可不算少見,可能是因爲高強度運動可以緩慢促進包括心房纖維化在內的致心律失常基質的發生,一般能自行轉復,也可被其他室上性心動過速所觸發。對於年齡較大的患者,應評估是否合併基礎心臟疾病,如高血壓和冠心病。超聲心動圖檢查有助於排除結構性心臟病。房顫發作可依據動態心電圖和/或心電圖運動試驗評估,其中運動負荷應與患者訓練運動量相似。選擇導管消融治療對運動員來說亦是合理的。(Ⅱa類推薦,證據級別B)。

老年人

隨着年齡增長,房顫發病率也逐年增加,80歲以上人羣中超過1/3發作過房顫。老年房顫患者的臨牀症狀可能輕微且無特異性,常有其他伴隨疾病。隨着年齡增加,腦卒中的風險亦逐漸增長。在 CHA2DS2-VASc危險評分系統中,65~74歲評分佔1分,而≥75歲則評分爲2分。很多臨牀研究均提示抗凝治療能使老年房顫患者獲益,且較年輕房顫患者獲益更多,但同時老年人出血風險也較高,抗凝同時也應該警惕出血。老年人對抗心律失常藥物的代謝清除能力下降,容易出現致心律失常副作用及藥物相關的心動過緩副作用,因此老年人房顫的治療策略常優先選擇控制心室率,如β-受體阻滯劑或非二氫吡啶類鈣離子拮抗劑(地爾硫卓)。多項研究提示,對於年齡超過75歲的老年患者,導管消融成功率與年輕患者相當,且併發症發生率無顯著差異,因此也是值得考慮的治療方案(Ⅱa類推薦,證據級別 B)。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

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常合併房顫。隨着年齡增長, 患者對房顫症狀的耐受性也會下降。這類患者也是血栓栓塞高風險患者。對於HCM合併房顫的患者,均建議抗凝治療,而不單純取決於CHA2DS2-VASc評分(Ia類推薦,證據級別 B)。抗心律失常藥物可用於預防HCM患者的房顫復發(IIa類推薦,證據級別C)。如抗心律失常藥物無效或不耐受,可考慮導管消融(IIa類推薦,證據級別 B)。

預激綜合徵患者

預激綜合徵合併房顫,這類患者比較危險。發作時心室率可達220次/分,心室率過快很容易出現血流動力學不穩定,如暈厥、黑矇等,甚至可以誘發惡性心律失常導致猝死。若發生這種情況首先應選擇電覆律治療,儘快恢復竇性心律。對於血流動力學穩定的患者,藥物治療方面推薦,可以靜脈應用普魯卡因胺或依布利特轉復竇性心律或控制心室率。這類疾病應儘快行預激的旁路消融治療(Ia類推薦,證據級別B)。

內容來源:同仁房顫中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