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也熱鬧,死也熱鬧,愛恨都熱鬧的莎翁是不寫雙人戲(Two-Hander)的,當然你也很難想象人們環環圍住伊麗莎白時代的露天舞臺,甘心只看兩個人的脣槍舌戰。但是如今顯然不同了,《過去五年》《紅色》《穿裘皮的維納斯》……我們試圖從這些精彩的雙人對手戲本子中尋找到它們獨具魅力的奧妙。

這種雙人戲場面很早就出現了,儘管和我們今天看到的樣貌和內涵都不盡相同。在希臘悲劇的早期發展階段,最初只有一個演員和歌隊共同演出的傳統模式,公元前471年,埃斯庫羅斯開創性地在表演中引入了第二個演員,從而開啓了真正的戲劇對話。

正如有人指出的,“少即是多”這一美學原則在戲劇領域同樣適用。甚至可以說,創造一個強有力的戲劇性事件只要兩個角色就夠了。從聯結兩個人的複雜方式中,可以產生無數戲劇性的發展可能。他們會產生感情,也會發生衝突,在誘惑、周旋、背叛、和解以及種種經歷之後,會迎來毀滅或者救贖。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可以引入新的角色/關係,比如泰倫斯·拉提根的《蔚藍深海》裏的三角戀情,《天窗》裏兒子之於兩人的關係,比如愛德華·阿爾比《誰害怕弗吉尼亞伍爾夫》里加入一對青年夫婦作爲關係的對照組。

抖森版《蔚藍深海》

極簡到只有兩個人的戲具有其獨特的魅力:凝練、直接,故事通常在密閉的環境裏發酵。從根本上來說,各式各樣的雙人對手戲講的其實都是親密關係問題,普遍回應着人內心深處的交流渴望,也很容易自我代入;再進一步說,親密關係中誰掌控局面是一個無法迴避的棘手問題,當兩人力量對比產生變化,關係也會隨之改變,人們十分期待看到劇中人如何穿過這個“情感雷區”。

波蘭斯基電影版《穿裘皮的維納斯》

正是由於這些魅力,雙人戲吸引了一批現當代劇作家(當然它也的確很經濟):奧古斯特·斯特林堡、尤金·奧尼爾、愛德華·阿爾比、哈羅德·品特、塞繆爾·貝克特這些大名鼎鼎的劇作家都嘗試過雙人戲的寫作。我們特別注意到這種形式似乎格外對荒誕派的胃口,僅以荒誕派所青睞的存在主義哲學爲例,“他人即是地獄”這種觀點就格外適合放在雙人戲中,製造矛盾與張力。

近乎獨白劇的雙人戲,塞繆爾·貝克特的《美好的日子》

而在創作於2010年的雙人戲《穿裘皮的維納斯》(Venus in Fur)裏,劇中的男人與女人在戲裏戲外不斷爭奪權力,在慾望的膨脹和制衡中進行了精神層面的SM遊戲——如果不是廝殺——酣暢而典型地探討了兩人/兩性之間親密關係的主題,也是非常具有當代感了。

約翰·洛根的《紅色》看起來似乎有些特別:它是兩個亦師亦友的男人之間的對手戲。洛根成功地在兩個角色之間建立起了富有戲劇性的關係。閱歷尚淺、一片赤誠的Ken來給大畫家Rothko當助手,Rothko是個蔑視社會、孤獨地踐行自己藝術哲學的人,習慣以咄咄逼人的態度來進行自我封閉。在深入交談與創造性的動作中,Rothko和助手之間的情感隔閡逐漸打破,也終於有一道來自這個世界的光真實照進了Rothko的世界裏,照見了他與個體甚至社會仍然存在的彌足珍貴的聯繫。

《紅色》近期排期

5月11日 中國電影資料館/北京中間劇場

5月12日 上海OmS劇場

5月13日 上海光影車間·靜劇場

5月19日 北京三克映畫

5月21日 北京三克映畫

5月22日 上海蘭馨悅立方小劇場

5月28日 上海黃浦劇場

6月10日 上海黃浦劇場

6月16日 北京尤倫斯藝術中心

6月22日 北京中間劇場

7月8日 上海黃浦劇場

哈姆雷特

理查二世

紅色

女武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