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端午節。關於端午節,民間流傳最廣的認爲是紀念屈原,此外也有紀念伍子胥或曹娥的說法。而近現代越來越多的學者則認爲,端午節的起源其實和屈原以及其他歷史人物都沒有任何關係。

“端午”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西晉名臣周處所著的《風土記》裏,這部文獻也成了現代人們查考端午節、七夕、重陽節等等傳統節日習俗的重要參考。周處寫《風土記》時,離屈原已經五百年了。周處在書中首次提到“端午”及其風俗,但沒有提到屈原。又過了二百年,南朝梁人吳均認爲端午節起源於紀念屈原,而不是紀念伍子胥、曹娥的。到了唐朝,端午節成爲當時的重大節日。唐朝的詩人們自然認爲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畢竟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詩人。屈原就成了文人寄託自己精神氣質的載體了。從此,端午節和屈原聯繫在了一起,深入民心。

對於多個“歷史人物紀念說”,學術界大都認爲是後世牽強附會之辭,難以置信。

聞一多先生認爲端午節是古百越族舉行龍圖騰崇拜活動的節日,他在《端午考》及《端午節的歷史教育》兩篇論文中詳細論證了他的觀點。聞一多認爲,把屈原和端午節捆綁在一起,是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中才出現的,而端午節很早以前便已存在。聞一多在《端午考》等文章中考訂辨析大量史料,得出結論:端午起源與龍有密切關係,很可能是古代吳越民族(一個龍圖騰氏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始於人們爲生存而與水患水怪的抗爭。春秋時期,吳越之地初經開發,人們敬畏魚蟲水獸,遂斷髮文身,舟造龍形,並向水中擲以蟲食,祈福消災。這習俗漸從吳越之地溯江上延至荊楚流域,再北上至中原。

學者聞一多

聞一多的《端午考》

學者胡適

賈誼的《吊屈原賦》

學者胡適則一直懷疑是否真的有屈原這麼一個人,因爲在司馬遷的《屈原列傳》之前,史書上沒有關於屈原的記載。在司馬遷前至戰國屈原所在時期一百多年,這段時間裏對屈原的記載是空白的,屈原是在司馬遷的《屈原列傳》才首次出現,如果真的有屈原這麼一個響亮人物,史書上不該空缺的,司馬遷有可能道聽途說寫了個《屈原列傳》。把屈原和端午節捆綁在一起是在南朝的文獻,而南朝離屈原跳江自盡間隔了七百多年。

儘管現在的考古已經證明,早在屈原去世之前,端午節的習俗就流行開了,但人們更願意把端午節看成是紀念屈原的節日。聞一多雖然經過嚴密考證,得出結論,端午節是與遠古的龍圖騰崇拜有關,早在屈原去世之前就存在了,但他仍然主張保留屈原與端午節的傳說,他認爲,保留端午節中的詩人屈原的內容有着“深遠的意義”,這是因爲詩人屈原的精神受到了廣泛的景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