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是,今夜翻閱舊版書有了一個新的醒悟,就是過去出版的圖書沒有華麗的包裝,卻有厚實豐富的內容,就連報道圖書出版和評述圖書內容質量的期刊如《讀書》之類,也是素面朝天,如清水芙蓉。過去想的大多是紙質書出版不景氣是受到數字出版和人們閱讀習慣的變化所致,自身公司圖書策劃業務的虧損也與大環境有關。

夜間隨手翻閱枕邊的期刊《讀書》,出版時間是31年前,封面簡潔也簡陋,內頁紙張更嫌粗糙,但依然可嗅墨香,其內容讀起來不忍釋卷。

忽然想起來,本是做圖書策劃的公司已經近三年疏離這一主營業務了,過去每年至少會完成三五本或七八本書的策劃以及編輯、製作業務,可現在,前年簽約的一本書至今還在“編輯中”。

何以如此?是啊!爲什麼會如此這般?過去想的大多是紙質書出版不景氣是受到數字出版和人們閱讀習慣的變化所致,自身公司圖書策劃業務的虧損也與大環境有關。


書刊編輯學

但是,今夜翻閱舊版書有了一個新的醒悟,就是過去出版的圖書沒有華麗的包裝,卻有厚實豐富的內容,就連報道圖書出版和評述圖書內容質量的期刊如《讀書》之類,也是素面朝天,如清水芙蓉。

再看這些年佔據書店顯要位置的書,幾乎全是精美得不能再精美,豪華得不能再豪華,真的讓人眼花繚亂,感嘆不已!

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本人在書業浸潤多年,算是能看出門道的業內行家,信手拿過一本書看封底定價,不由得驚歎又感喟:這還是書嗎?


舊版書收藏《屈原》《白居易》

我想,這樣“一分價錢一分貨”的書,或許是專門爲兩種人準備的,一是給在學子女買書的家長們,他們中不管是不差錢的還是差錢的,出於“望子成龍”的心願,不管書價高到什麼程度,那也要情願或不情願地掏腰包出錢買買買。

生意場上常說,女人和孩子的錢最好賺,殊不知,到了書店,應該是把女人和孩子“打包”在一起,不管多貴的書,不管錢包鼓不鼓,那也要買買買。

買高價書的還有一種人,那應該就是把圖書當成書架填充物的顯貴富豪,行話說是“壓書架”以作裝飾,幾乎全是精裝大開本,這一類的書即便攔腰打折,也不是普通人說買就買得起的。

我頓悟:知識什麼時候變得不如包裝重要了?我們這些書業經營者什麼時候變得只賣包裝而忽略內容(知識)了?

我似乎明白了一個道理,雖然無法抗力紙質書出版的頹勢,但我們如果把作爲普通大衆精神食糧的圖書做成了只供小衆消費的“香奈爾”,那我們就不應該怨天尤人,而應該深刻反思自省了,難道不是我們自己把圖書市場給毀掉了嗎?

當然,有出版業內人士會與發達國家的書價相比,而爲自己的高書價申辯或許有些道理,但絕不能成爲“重包裝輕內容”的理由,只要看一看有多少重要的學術著作無處出版或不得不自費出版,就足以證明當下圖書出版存在怎樣嚴重的問題。

據權威統計,近年來我國國民人均紙質書閱讀率一直穩中有升,網上線下依然不乏買紙質書的人,如果更多考慮到藍領和低收入階層的需求和購買能力,多出版發行一些書價相對合理或低廉的圖書,對圖書出版者和閱讀者未必不是兩全其美的好事。


筆者書櫃

在我自己的書架上,有相當一部分書定價在1元以下,當然都是二三十年出版的圖書。我匡算了一下,以那些年書的定價乘以三十或五十的倍數來定價當下的書行不行,能不能不要再提價了?請算一算大家的經濟收入是過去的三十或五十倍嗎?

作爲業內人我自然知道問題積重難返,但還是希望給更廣大的普通人出版一些包裝(裝幀)不那麼豪華精美,內容厚實豐富,價格不甚昂貴的圖書,這不僅僅是培育大衆圖書市場,更是對大多數普羅大衆精神財富的尊重和保護,否則也是一種謀財害命。

曾多次看到有關“圖書論斤賣”的媒體報道,心情很是複雜,一方面有的書也只配論斤賣,但是,如果書中承載的知識也淪落到論斤賣,那就不能不是一種文明社會的悲哀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