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竞渡)

龙舟竞渡,在大通绵延至今已达两千余年。如今在大通古镇,你若要问端午龙舟竞渡之事,那些老人们会立马兴奋起来,满脸堆笑地跟你讲——它的历史如何悠久、其场面如何壮观,更会把1984年杨纪珂副省长亲自主持安徽省首届龙舟比赛当作大通的骄傲,说在大通举办如此大规模地龙舟比赛,是安徽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丝毫不掩饰自己的那份自豪感。当时安庆、马鞍山和铜陵(两队)三市及滁县、巢湖两个地区共六支代表队参赛,光看热闹的就超过十万人,那宏大场面让人至今难忘!更有老人给你信口哼唱大通的端午民谣:“初五驾龙舟,人人乐悠悠;鼓声震天外,竞渡鹊江头……”

龙舟竞渡,是我国民间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更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其历史可追溯到四、五千年前。据闻一多《端午考》记载,龙舟竞渡起源于长江下游一带。因居住江南水乡的吴越氏族都把龙视为祥瑞之物,并定农历五月初五为龙祭日,每年端午要开展划龙舟的方式进行庆祭,这便是龙舟竞渡的最初由来。

(大通人传统的习俗是赤膊划龙舟)

大通位于吴头楚尾,古时是吴越氏族安居的江南水乡。这里之所以成为龙舟竞渡的发祥地之一?是因为楚国三闾大夫屈原曾与大通结缘。据《楚辞·哀郢》记载,屈原一生有过三次流放,第一次流放汉北(今湖北汉江以北)、第二次流放湖南沅湘地区,第三次则是被放逐到吴楚交界处的陵阳。在远古时代,人们出行全靠步行或水路坐船。屈原第三次流放陵阳时,是沿长江顺流而下从大通转道青通河上溯陵阳的。大通,曾是周景王八年(公元前537年)吴楚春秋争霸时所打的“鹊岸之战”的发生地,距陵阳仅十公里水路,是屈原第三次流放到陵阳时的中转必经之地,也是当时的水运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地。在第三次流放期间,屈原曾多次到大通游学访友。这可从屈原《招魂》一文中看得出来----“乱曰:献岁发春,汨吾南征。菉蘋齐叶兮,白芷生。路贯庐江兮,左长薄。倚沼畦瀛兮,遥望博……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其“路贯庐江”,即指出陵阳东南的“青弋江”,融贯现“太平湖”旅游区。从陵阳到现今的太平湖区域,比大通到陵阳的距离要远许多,说明那时屈原虽流放,不能回楚都郢城,但在陵阳周边还是可以游走的,因此他在流放陵阳九年间,绝不是来回两次经过大通那么简单。鉴于其才学与名望,附近官员与才子们那肯放过这样的好机会,都纷纷前往陵阳拜望屈原;屈原在这些人的鼓动下,也曾多次到大通游历访友。每次到大通他都要向西、向北伫望,怀想何时结束流放生涯,早日回到郢都报效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在这九年间,他奋笔写下了《离骚》《九歌》《九章》等著名诗篇,以表心声,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千古不朽的诗篇。如:《九章·哀郢》中“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惟郢路之辽远兮,江与夏不可涉。忽若去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复。惨郁郁而不通兮,蹇侘傺而含蹙。”抒写的就是他自己对祖国的热爱,指斥“群小”误国的感慨,他因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最伟大、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后人称他的作品为“楚辞”。公元前287年五月初五这天,屈原自投汨罗江而去,正好与吴越氏族“龙祭日”巧合,后人便把每年的五月初五定为端阳节,举行龙舟竞渡,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从此,端阳节正式代替“龙祭日”,披上了绚丽的传奇色彩。

据史料记载,大通民间为纪念华夏文化先驱屈原举行龙舟竞渡始于唐代之前。唐代诗人张建封曾著《竞渡歌》对其雄伟壮观的场面进行了详尽叙述:“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可见龙舟与大通结缘渊源久远。明嘉靖年间,铜陵知县李士元也写有《观竞渡》诗:“龙舟神捷饰雄文,扬子江边午日温,叱鼓弥天降怪物,兰桡击水出忠魂;追风麟甲黄头合,照眼锋芒白浪分……”。同样是又一首赞颂龙舟竞渡脍炙人口的诗章。

(大通祠堂湖举办的龙舟赛)

长期以来,每逢端阳节,只要条件许可,大通镇就要组织龙舟竞赛活动。1926年端阳节,为欢庆北伐军攻占大通获胜,大通曾举办过一次规模较大的龙舟赛会。这天,鹊江(为江心“荷叶洲”与长江南岸之间的夹江)上水流平缓,碧波荡漾,举目望去,两岸边人如潮水,江面上“百龙”齐飞,场面极其雄伟、壮观,享誉长江沿线。

享有“小上海”美誉的清末民初时期是大通真正的鼎盛时期,几乎每年端午节,镇上的“八大商会”都要牵头组织龙舟竞渡活动。1938年4、5月份时,大通古镇遭到日军飞机连日轰炸,人们迫不得已纷纷“跑反”,在其逃难时所唱的《十不舍》民谣就是最好见证:“一不舍和悦洲上的花花世界,……七不舍八帮大会上的千奇百怪,八不舍五月端午的龙舟竞赛……”

(长江南夹江--鹊江上举办的龙舟赛)

当年参加龙舟赛会的船只共有三大类。一是参赛龙舟,也叫赛舟、快舟。按其船前龙头颜色分为五种:一是红舟,龙头呈红色,划船者皆头扎红巾、身穿红衫;一是黄舟,龙头呈黄色,划船者皆头扎黄巾、身穿黄衫;一是青舟,龙头呈蓝色,划船者皆头扎蓝巾、身穿蓝衫;一是乌舟,龙头呈黑色,划船者皆头扎黑巾、身穿黑衫;一是白舟,龙头呈白色,划船者则头扎白巾、身穿白衫。按其舟身式样则分为两种:一是舟,船身较大(有两丈多长),船头呈尖形,尾尖翘起,船尾安设有一把长长的木棹(即舵),船舱内两面各有14个座位,需执桡者28人,加上擂鼓、敲锣、拿棹等各1人,共31人;二是船,船身较小,船头呈方形,可乘26或28人不等(现国家规定,龙舟长为13米,宽1.35米,深0.4米。划手20人,舵手、鼓手、锣手各1人,共23人)。虽说人员众多,但听鼓下桡,劈浪进击,却灵活自如。

二是活跃气氛的彩舟,也称花船、戏船、彩船。这类船不与赛舟争渡,只在江面上游荡,供人观赏。其船头、船艄分别安有龙头龙尾。化装丑角的艄公手挥一把破蒲扇立在船头插科打浑,搞笑逗乐;艄婆手执旱烟袋立在船尾,随着有节奏的锣鼓点和号子声起落而跺脚,名曰“跳头”、“跳艄”。舟两边船舷上装璜着金黄的龙鳞,船舱中扎着花轿式台阁,会演出《白蛇传》等精彩戏曲。船尾对绑着两根细长的竹篙,向后上方斜伸,篙梢头又交叉绑着,富有弹性。有“吊梢”者会表演精彩地“蜻蜒倒立”、“蛤蟆晒肚”、“顺风扯旗”、“倒挂金钩”和“逮水鸭”等水上技艺节目。

三是江面游荡的游舟,也称看船。这类船旧时多数是豪富、商绅和官僚弟子雇来逛江景的。最考究的要数那些在船上搭凉棚、摆仙桌、开留声机、品茗听戏、边看边游的船只。好胜者,在船上挂起红绿绸彩,招引赛船来争抢,以图吉利;阔绰者,将银元装在小布袋里系在鸭脚上,放入水中,让“吊梢”去逮,享受水上竞技之美。在游船上看竞渡,灵活、方便、自在。所以,当年龙舟赛会上的游船要比赛舟和花船多得多。

(赤膊划龙舟,顽强拼搏)

解放前,参加鹊江龙舟会的龙舟主要是和悦洲大关口的黄龙,清字巷的菜花龙,河南嘴的乌旗龙,缸窑的红龙,还有青阳和江北六百丈的各色龙舟等。这些龙舟,每到五月初一,便开始装上龙头龙尾,举行祭龙活动,过后才到鹊江游弋、角逐、比赛。

“龙”是中华民族之魂的象征。鹊江擂鼓唤诗魂,屈子凌波一笑温。竞渡龙舟的习俗,虽缘起于对诗人的怀念,但赛龙舟更是炎黄子孙对向往目标不屈不挠不懈追求的表现,所以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古至今,世代相传,久经不衰。

解放后,龙舟竞赛活动,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曾两次在大通举办规模较大的龙舟赛会,使其由纪念屈原逐渐演变成民间传统的一项群众性文体活动。1959年端午节这天,安庆地区在大通举办龙舟会,共有安庆市及桐城、怀宁、望江、枞阳、东至、贵池、青阳、太湖、宿松、铜陵十县共11支代表队参赛,铜陵县和青阳县代表队在这次比赛中分获第一、二名。

(大通划龙舟特有的彩船表演)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体委将龙舟列入全国比赛项目。1984年6月4日,安徽省体委、省文化厅、省总工会和团省委在铜陵大通镇联合举办全省首届龙舟比赛。那天早上,初升的太阳映红了鹊江,江面上泛着粼粼波光;江岸上彩门高耸,彩灯高挂,彩联映日,彩旗飞扬;早巳聚集在五里长鹊江两岸上的十多万名观众,人人面带微笑,激情洋溢地凝视着鹊江江面,期盼着龙舟竞赛尽快开始。在人们的期待中,只见一只只龙舟陆续从东、西两个方向接踵而来,在鹊江江面上集结,整装待发。此时的江面上,龙舟竞渡前热身的浪花飞溅,江面遨游的彩船上乐曲萦绕。那极富有民间特色的彩舟上绚丽多姿:那里有美丽、忠贞的“白娘子”,俊俏、多事的“王奶奶”;船尾的“吊艄”,时而“蜻蜒倒立”,时而“倒挂金钩”……真是妙趣横生,扣人心弦。更有芜湖航校代表队还为观众表演了帆板、滑水等水上竞技,精妙绝伦,为龙舟赛会增添了新彩。

随着杨纪珂副省长一声令下,只见三颗红色信号弹迅速升上天空,一百只信鸽腾空高翔,比赛正式开始。鹊江两岸,顿时鞭炮鼓乐齐鸣,加油呐喊欢声震天,桨手们随着节奏急骤的鼓点,两排挥动的桡子整齐如一,奋力拼搏,拨动的浪花在阳光下闪耀,如同腾跃的蛟龙鳞片光亮频闪;两只一组的龙舟,象出弦的箭,在江面上劈波斩浪,似出水蛟龙呼啸向前……瞧,青龙、黄龙倏然而来,齐头并进,迅猛而上,锐不可挡,掀起一道道巨浪,扑向江岸,溅起水花。江上两龙显神通,江岸阵阵喝采声,把龙舟比赛逐惭推向高潮。最终,马鞍山市代表队乘驾青龙,逆水一千米,以6分7秒2首抵终点,荣获冠军;铜陵县航运公司职工组成的铜陵市第二代表队,以6分16秒6的成绩荣获亚军。这样的场面与这样的情景,不仅表达了人们的欢乐喜悦的心情,更把“龙的传人”同心同德、坚韧不拔、永往直前、振兴中华的精气神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了。

如今,龙舟竞渡已成为人们喜爱的运动项目,全国各地广泛开展,其影响力逐惭扩大,并已正式走向世界。2014年,国际龙舟联合会在中国福州正式举办了全球首届龙舟联合会世界杯大赛,全球几十个国家参赛,菲律宾、加拿大等国更是取得了十分优异的好成绩!同样在2014年,国家正式批准《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规划》、批准大通古镇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为大通真正融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提升文化旅游吸引力创造了有利条件。早在大通2012、2013连续两年举办中美滑水明星对抗赛之后,便有不少铜陵老人纷纷发出大通尽快恢复五月端午龙舟竞渡民俗的呼声,更有一些有识之士向市委、市政府建议要将大通地域文化与铜陵旅游发展融合起来。鉴于此,在市、区两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下,大通古镇历史文化旅游区首个建设项目——澜溪老街修缮改造项目于2014年9月下旬正式动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大通旅游设施的加快建设,大通龙舟竞渡的民俗一定会得以恢复,甚至会打造成大通乃至铜陵旅游的一块金字招牌。到那时,人们就可以在大通一边欣赏龙舟竞渡的精彩,一边倾听人们开心地重唱当初的民谣:“初五驾龙来,人人笑颜开……”

既然澜溪老街修缮改造项目都已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之中了,鹊江上重开五月端午龙舟竞渡民俗的那一天还会远吗?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