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已成为遗址公园的和悦老街上,一位游人正在模仿民国学子从老街上穿越历史的烟云。)

潮起潮落,江声依旧。大通,这个昔日有着“小上海”之称的繁华古镇,曾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古镇虽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昔日繁华不再,但老街上宽敞的石板街与和悦洲上“三街十三巷”的遗址,依旧在向人们诉说着似乎永远也说不完的历史故事。让我们庆幸的是,自2014年2月大通正式获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后,古镇的修缮开发从此得到市、区两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随着澜溪老街古建筑的修缮保护与和悦洲上和悦老街及环洲游步道等众多配套建设项目的相继开工、竣工,大通古镇因此成为首批“中国特色小镇”、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安徽省级影视拍摄基地”。如今,建镇已逾千年的大通,正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八方游客。作为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全球唯一的江心古镇,其历史源头在哪?历史沿革怎样?不妨听我细细说道……

​(《黄炎培考察日记》中记载的“鹊岸之战”历史。)

大通,位于吴头楚尾,自古以来就一直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楚两国曾在此打过著名的“鹊岸之战”。据史料记载,铜陵在春秋时先后归属吴、越、楚。吴楚两国其时曾多次在铜陵及江北的江淮地区展开争霸战争。据《左传》记载:“冬十月,楚子以诸侯及东夷伐吴……吴人败诸鹊岸。”这个史料在1914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上有明确记载。这个“鹊岸”,即现大通沿江的江岸。

​ 现在到大通旅游的人,通过导游图或导游介绍,都知道和悦洲与澜溪老街之间的夹江叫“鹊江”,可为什么叫鹊江并不清楚。这是因为大通在南北朝以前叫“鹊头”。古人给那时的大通取名“鹊头”,源于当时青通河边的长龙山像只巨大的喜鹊将头伸到长江中饮水而名。故史上的大通最早叫“鹊头”,“鹊头”一带江面则称“鹊江”。吴楚春秋争霸时所打“鹊岸之战”,发生于周景王八年(即公元前537年),发生地即如今大通江边,故名“鹊岸之战”。这是如今大通见诸史料载的最早历史记录,追溯至今应有近2600年了。澜溪是青通河上的一条支流,发源于铜陵、南陵、青阳三县交界处的天门山,汇集的山水逶迤而来汇入青通河流入长江。鉴于青通河与澜溪交汇处水运交通方便,南北朝时这里逐渐形成市镇,时人未沿袭“鹊头”古名而改称“澜溪”。这便是今天大通为何“古名澜溪”的原因。青通河与澜溪交汇处的“大通老镇遗址”,现是铜陵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到了唐朝,因“澜溪”处于长江水运发达之地,朝廷在此设置“大通水驿”。这是大通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大通”之名。那时,朝廷共在全国设置1600个驿站,分为水驿、陆驿两种,分别是靠人骑快马走陆路、靠水运船舶走水路传递信息。这两种驿站铜陵都有,如顺安的“临津驿”是陆驿,大通则是水驿。由于长江河道渐渐由南向北漂移,许多船泊再往青通河与澜溪交汇处停泊就显得不太方便,于是在青通河与长江交汇处渐渐形成一条新的街市,即如今的澜溪老街,是北宋后大通老镇商民逐渐迁移下来形成的。之所以用“大通”命名,源自唐代朝廷在此设立“大通水驿”的缘故。

​ 其实,大通称“镇”是在宋朝。据宋元丰八年编纂的国家地理总志《元丰九域志》记载,开宝八年(即公元975年),铜陵县辖两镇、五个乡,即顺安、大通二镇和其他的五个乡。大通在北宋之前就已正式建镇、成名,跟大通当时独特的地形地貌有关。因长龙山的阻挡,长江在这儿改变了流向,由原来自西向东奔流变成由南向北而去。北面的羊山矶与长龙山形成天然屏障阻风,让长龙山怀抱形成一个大洄水湾,再加上江中又有和悦洲阻缓江流,让洄水湾中既能停泊船只,又能保障安全,从此成为长江下游一个天然的避风良港。

​ 随着港湾内避风停泊的船舶越来越多,货物呑吐量越来越大,人流量也随之越来越大,集市贸易开始涌现,至唐宋时,大通的集镇正式形成。随着众多船夫、商旅上岸到街上来吃喝玩乐,江边的澜溪老街与洲上的和悦老街相继形成,随之兴起一系列服务行业,进而逐渐产生大通独有的码头文化、商埠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在长江中下游沿线颇具影响。

​(如今的鹊江风光。)

因东海海潮抵达的最远点在大通,这里因此形成“长江在这儿拐弯,大海在这里回头”的自然奇观,让世人瞩目;同时还让东海洄游的鱼类溯江而上至此产卵、孵化,让这里形成长江上著名的鱼市产地。南宋诗人杨万里曾写过一首《舟过大通镇》:“淮上云垂岸,江中浪拍天。顺风那敢望,下水更劳牵。芦荻偏留缆,渔罾最碍船。何曾怨川后,鱼蟹不论钱。”可见,北宋时大通镇就已形成。从史料中上看,陆游、杨万里、苏轼、黄庭坚、李刚、王十朋,包括明朝王阳明等,都曾写过许多有关“阻风大通”、“夜宿羊山矶”等诗文,让大通青史留名。

​(青通河风光)

到清代中晚期,曾国藩因湘军筹措军费需要,在大通和悦洲上开办“大通盐务招商局”,主管沿江数省的食盐调运,让天然良港的大通一跃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让大通从此享有“鱼盐城市”和“小上海”的盛名,与安庆、芜湖、蚌埠齐名,并称“安徽四大商埠”。此后,历经千年的大通日趋繁华,于清末民初达到鼎盛,享誉国内外。(共1961字)

(来自新疆的游人正在游览大通古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