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是个有着千年辉煌历史的江南古镇,临扬子江,接青通河,依长龙山,傍天目湖,地理位置独特。唐始,设大通水驿;南宋,水驿由镇所替代,“日出而市,日午而散”的商贸活动兴起;明初,设巡检司、运所、水泊所,为通衢要地;清设大通水师营,“辖枞阳以下东至荻港江面”。特别是同治初,兴建大通参将衙,统帅水陆清军一千余人,并设置“纳厘助饷”的厘金局及楚西检局,为江西、两湖、安徽的盐税征收机构。加上大通本地水产丰富,使大通以“鱼盐城市”而闻名,与安庆、芜湖、蚌埠齐名,跻身安徽“四大商埠”之列,名躁一时。

(“九华山头天门”系清顺治皇帝亲赐,故仁德大师题字时只好在其前加上一个“大“字,以示与顺治加以区别)

“大士阁”是我国著名寺庙,位于铜陵市郊区大通镇南神椅山下祠堂湖边、青通河畔,寺前西北方600余米处便是青通河与长江交汇处。

顺湖堤向大士阁出发,可看到湖堤与河堤交汇处建有一座雕工精细、建造精美的大型汉白玉牌坊。牌坊正面上方,雕有已故原中国佛教协会副主席、安徽省佛协和九华山佛协会长、九华山祗园寺方丈仁德大师所题的“大九华山头天门”七个红色大字,两边方柱上雕着楹联:大士常住三摩庄严地广渡众生出苦海,灵心行愿九载建宝刹普现明耀照世门。

(仁德大师所题”大九华山头天门“牌坊的正面。)

(仁德大师所题”大九华山头天门“牌坊的背面。)

牌坊背面上方,雕着“国泰民安”四个楷体大字,两边方柱上则雕着楹联:玉成广宇全凭赖檀越信士能工巧匠,弘传佛法须仰仗护法龙天正信僧俗。

(大士阁山门)

(大士阁里正在开展佛事活动。)

穿过牌坊,前面便是金碧辉煌的“大士阁”。两层檐角高翘的楼阁牌坊式寺庙山门高大雄伟,门前两尊石狮雄视前方,护卫着佛门净地;山门中间两扇红漆大门和左侧单扇红漆小门紧闭(平时都是这样),只有右侧单扇红漆小门敞开着,供善男信女和僧尼出入;山门上方是全国重点寺庙——安庆“迎江寺”方丈皖峰上人题写的“大士阁”寺名,门柱上雕刻着铜陵本地书法大家皖民(本名章尚朴)笔力遒劲的门联:千载松涛鸣古寺,一轮红日照山门。站在山门前,只见大士阁靠山临水,建筑典雅,景色清幽,让人观后不禁感叹,的确不负“大九华山东南第一天台胜景全图”之一景的盛名啊!

(天王殿:旭日照莲台禅林万古,春风苏贝叶佛事千秋。)

走进山门,便是天王殿,殿里供奉着四大天王和护法的韦陀。门匾下书有一联:旭日照莲台禅林万古,春风苏贝叶佛事千秋。

(大通藉著名作家、佛教文化研究学者黄复彩先生为大士阁重建所写的碑记)

门边墙上镶嵌着一块刻有《大通大士阁重建碑记》的大理石匾,其碑记言简意赅,文笔精炼,为铜陵大通藉著名作家、知名佛教研究学者、资深报人黄复彩先生所撰,不愧大家手笔,让游人看后很快就能知晓大士阁的区位、历史渊源、沿革和兴衰等。

据史料记载,唐开元七年(公元719年),新罗国(今朝鲜)王子金乔觉航海入大唐求法,于浙江台州登陆,历经艰辛,途径大通神椅山稍歇后,遂于九华山悟道修炼,终成地藏菩萨。

大士阁为九华山隶属寺庙,建于明代中晚期,系九华僧人为追慕地藏菩萨而建。其前身史称“相水寺”,亦名“普济寺”,后改称“大士阁”。相传历代九华僧人在此圣地修心悟道者甚多,故“大士阁”因此声名鹊起。因大士阁有史以来一直与九华山一脉相承,清顺治七年(1650年),被顺治皇帝亲赐为“九华山头天门”称号。从此,这里自清至民国时期一直是湘、鄂、赣、皖、江浙一带及东南亚信徒朝拜“佛教胜地”九华山的咽喉之地和重要驿站。

(抗战时期的大士阁,摄于1939年)

此后,大士阁大部分建筑毁于抗战的战火,残存建筑经1954年特大洪水及“文革”人为破坏等遭严重毁损,不复存在。

(俯瞰“九华山头天门”--大士阁寺庙)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党的宗教政策进一步落实,“文革”后草草复建的“慈林精舍”已远不能满足信众的宗教需求,为此铜陵县人民政府于1998年11月5日正式批准大通镇(2005年区划调整改归郊区管辖)将慈林精舍迁往原大士阁旧址重建。在释大定住持多方奔走、募捐下,大士阁自1998年后经多次修缮建设,陆续建了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大悲殿、功德堂、大慈殿、阿罗汉书画院及五百罗汉堂等庙宇。

2000年,九华山祗园寺仁德方丈为重修后的“大士阁”题写了“大九华山头天门”匾额。2003年农历七月三十日,重建的“大士阁”为49尊贴金佛像举行了隆重地佛像开光典礼,并正式迎接各方香客和游客。十几年来,“大士阁”继续扩建,让昔日“九华山七大丛林之一”的大士阁再度辉煌,形成历史之盛。

( 风光旖旎,景色清幽。)

(现在修缮一新的大士阁寺庙,静立青通河畔的祠堂湖边。)

“大士阁”的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放生池与三圣殿在同一中轴线上,伽蓝殿、大慈殿、祖师殿、大愿殿、功德堂、五百罗汉堂及阿罗汉书画院等建筑位于这条中轴线的左边,紧靠青通河与铜贵路之间的神椅山;大悲殿、观音殿、客堂及僧寮等建筑位于中轴线右边,与风光旖旎的祠堂湖相连,青山绿水映衬着黄墙黑顶、飞檐翘角的庙宇建筑群,让大土阁更显清幽。

(赵朴初题的“大雄宝殿”匾额。)

大雄宝殿与天王殿正面相对,相距约40米,位于大士阁中心位置。整座建筑雄伟壮观,殿前有个开阔广场,殿门上雕着楹联:瀛海苍茫求借慈航登觉岸,霜钟清澈来从古刹证菩提。

(放生池)

其后便是200多平方米的放生池,有一小巧的拱形石桥横跨池上,与通往三圣殿的上山台阶相连。拱桥将放生池隔为两半,池中建有假山和一尊观音菩萨手执净瓶的汉白玉塑像,众多的红鲤鱼和放生龟在池水中悠悠地游着,时常引得游人纷纷驻足观看。

(大愿殿:大江东去洗千秋苦厄灵光直接九华,仙气西来敲几杵疏钟神韵横飞南岸。)

(大悲殿:观此湖山展现澜溪三月景,音传宇宙分来南海一枝香)

大愿殿供奉着地藏菩萨,门上雕着楹联:大江东去洗千秋苦厄灵光直接九华,仙气西来敲几杵疏钟神韵横飞南岸;大悲殿供奉着观音菩萨,门上则刻着楹联:观此湖山展现澜溪三月景,音传宇宙分来南海一枝香。两幅楹联弘扬佛教思想,展示本寺区位与九华一脉相承的特色,让人看后耐人寻味。

(三圣殿)

跨过石拱桥,沿着台阶拾级而上,便是三圣殿,这里是大士阁经常开展讲经活动的场所。殿门上雕着一幅长联:观音甘露洒长龙 瑞气凭盈老镇 普济三千世界 包容十方信士纾色相,菩萨祥云凝鸡冠 佛光环照澜溪 垂慈亿万人间 指点四海苍生出迷途。

(汉白玉佛祖如来临终时的侧睡佛像)

殿左首的二层阁楼上,供奉着一尊从缅甸请来的雕工十分精细、玉色特别纯净的汉白玉佛祖如来临终时的侧睡佛像,据住持大定师傅介绍,此乃镇寺之宝,是不轻易让人看的。

(醉佛亭)

三圣殿右边,依湖滨建有一座精美的醉佛亭。伫立醉佛亭上,可以欣赏到祠堂湖的湖光山色、美丽如画的大通新镇以及澜溪老街、天主教堂的方型钟楼等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曾有游人看罢胜景后,禁不住激动题下这样一首精妙的回文诗,曰:“依山伴水伴山依,栖鸟枝头枝鸟栖。寺院雕楼雕院寺,祈佛净地净佛祈。”让人赞叹不已、回味悠长……

(心愿亭)

三圣殿左边,拾级而上是心愿亭。亭子颇有特色,是用杉木建的,连杉木表皮都仍保留着。沿青石板路往前越过清凉亭,便是圣传禅师肉身宝塔。据载:大士阁第四代住持圣传禅师,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65岁时坐化圆寂,就葬于大士阁近旁。上世纪末,因铜贵公路建设挖出一口彩釉莲花缸,发现缸内有具肉身菩萨端坐缸中,后经考证确认系圣传禅师,距今已100多年仍保存完好,为安徽佛教界广为传颂。

(9.9米地藏菩萨巨型佛像)

圣传禅师肉身宝塔北侧,耸立着一尊高达9.9米的汉白玉地藏菩萨巨型佛像。注目佛像,只见地藏菩萨赤足站在莲花台上,左手掌握佛珠、右手执着禅杖,慈颜善目,凝望着佛山九华……

心愿亭下向左,便是2007年秋新建的五百罗汉堂。据介绍,大士阁中这座五百罗汉堂其规模在九华佛教所属寺庙中称大,其所塑佛像姿态各异,各具特色,栩栩如生,让游人在感受佛教文化同时,不禁对如此精湛的雕塑艺术而钦佩不已……

(清代建的残破老牌坊,现重新修缮好了。)

寺庙山门左侧,在寺前公路与铜贵路交汇处的青通河大桥边,也建有一座牌坊,其匾额仍是仁德大和尚所题“大九华山头天门”,此乃原址原样修复的牌坊,其建筑规模比湖堤上略小一些,式样也没其精美。

据释大定师傅介绍:大士阁寺庙准备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结合大通历史文化名镇开发,拟着手建设“大士阁-祠堂湖风景区”;同时还将结合大通“特色小镇”建设实际,在青通河畔谋划建设“佛教文化园”等项目。

当上述项目全部建成后,一座更加宏伟壮观的大士阁将会呈现在我们面前。因此,我们期待着这一天尽快到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