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无华”的文化“守望者”——吴华原创: 童霁轩 铜陵廉镜

(吴华其人) 【人物专访】“无华”的文化“守望者”——吴华

吴华,铜陵大通古镇风景区文化总监兼大通影视传媒文化产业园总经理,安徽省【人物专访】“无华”的文化“守望者”——吴华作协会员、铜陵市作协理事、市影视协副主席、大通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至今已在全国数百家报刊上发表散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电影剧本等各类文学作品共80多万字,散文集《品读人生》入选铜陵作家文库公开出版。从2017年8月开始,“铜陵廉镜”微信公众号开设“传承本土文化·大通故事”专栏,特邀吴华撰稿,目前已连载文章39篇。

莲香清溢时节,廉镜君一行驱车前往到大通影视传媒文化产业园,一路上淅沥的雨点落在车窗上发出清脆的声音,如在演奏着一支欢快舞曲,拉开了我们今天专访的序幕。

(冒着热烈的夏雨去采访)

当我们走进“铜陵廉镜”“传承本土文化 • 大通故事”专栏作者——吴华的办公室时,他正在办公桌前整理新收集到的大通图片资料。质朴、谦和、睿智、率真,是他留给我们的第一印象。

作为一位善于思考、热爱文学的业余作家,吴华凭着对文化事业的满腔热情,让情怀在笔尖上流淌,让文化在白纸间跳跃。接下来,让我们跟随廉镜君的脚步,一起感受他在文化领域的奇妙之旅。

采访问答

廉镜君:吴华先生,听您口音,好像不是铜陵本地人吧?

吴华:我的家乡在桐城市孔城镇的一个小乡村。

廉镜君:是怎样的机缘巧合让您来到铜陵发展,能否给我们聊聊您过去的故事?

吴华:我从小热爱读书,学习成绩也不错,中考时以全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桐城重点高中。高考时,却以相差无几的分数名落孙山。面对当时四个正在分别读初中、小学的弟弟们和体弱多病的父母,作为在家排行老大的我就打消了继续补习的念头,背起行囊,前往江西南昌打工。在修建南昌市洪都大道工地上,虽然每天干十几个小时活,很辛苦,但我依旧坚持着读书这一爱好。1985年,我成了家乡初中的一名代课教师。其间,我创作的一部剧本被长春电影制片厂《电影文学》杂志发表,激起了我的创作热情和自信。1989年,我辞去民办代课教师的工作,离开家乡桐城来到铜陵,希望这个陌生的城市能够给自己带来更好的发展机会。

廉镜君:无论在学生时代还是在工作期间,不变的是您一直都坚持读书,持笔写作,这一点非常令人钦佩。您到铜陵后,经历了哪些工作岗位?是不是从一开始就和文字与文化结缘呢?

(吴华考察黄山翡翠谷时的留影)

吴华:刚刚来到铜陵的我,还只是铜陵县塑料厂的一名普通工人,后因我写的文学作品屡次在《安徽青年报》、《安徽工人报》等报刊发表,厂领导认为我小有才气,把我从车间操作工调任厂办秘书。之后,我相继在郊区联盟村、计经委、招商办、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等多个岗位工作。这些工作经历,让我得到多岗位历练,为此后做好大通旅游开发和影视传媒文化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吴华向我们展示近年来搜集到的大通史籍资料一)

(吴华向我们展示近年来搜集到的大通史籍资料二)

(吴华向我们展示近年来搜集到的大通史籍资料三)

2010年,郊区为加大对大通古镇的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力度,成立了“铜陵市大通旅游开发公司”,由我担任负责人。从那时起,我开始与“大通文化”结缘。在对文史资料搜集、整理的过程中,我发掘研究了一些有关大通的第一手资料,通过走访百名大通老人,记录口述历史等搜集的珍贵资料,目前已搜集整理了20多万字。在古镇修缮复建过程中,我们突出古镇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将搜集整理的大通史料融入景区规划编制,助推大通镇及和悦村顺利获批“中国特色小镇”、“中国传统古村落”,大通古镇风景区成功获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让文化打开了大通旅游的魅力之窗。

廉镜君:您为大通文化的发掘、传承和大通旅游开发工作付出了辛勤努力,取得丰硕成果,现在您又在从事大通影视传媒文化产业发展工作。从传统文化到影视传媒文化,您是如何实现这一“华丽转身”的?

吴华:我从高中开始就喜欢电影艺术,一颗“影视”的种子在我的心底悄然萌芽。近些年,当我看到浙江横店区位偏僻、交通僻塞,靠人造景点打造出号称“东方好莱坞”的横店影视城时,我不禁思考:大通历史悠久、底蕴丰富、区位优越,我们是否可以以文化为载体,依靠境内历史悠久文化与自然资源、人文禀赋相结合发展文化产业?

廉镜君:您的这一设想当时有没有得到支持,进展是否顺利?

(大通古镇。拍摄者:汪志林)

吴华:当时这个想法还是有一些质疑的。面对质疑,我举了一个例子。众所周知,岳阳楼和白马寺等古迹在历史上毁坏了无数次,可为什么复建后人们依然承认它是岳阳楼、白马寺?这就是可以传承的文化,而普通楼阁即便你毁了重修了无数次也仍然不会有名气。我们可以借助文化这个载体,比如在规划建设旅游项目中装入大通本地特有的文化,比如打造影视基地载体来提升大通文化影响力等。这个解释,很快打消了大家的顾虑,也赢得领导和有识之士们的支持。很快,郊区充分利用大通“中国首批特色小镇”及国家4A级旅游景区优势建起了大通影视产业园(基地),并创新采取“影视企业招商和景区规划建设互进互促”的模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影视知名企业来大通取景拍摄,实现了从无中生有到生生不息的飞跃,影视产业园(基地)的品牌影响力得到极大提升。

廉镜君:刚刚我们在走廊上看到了很多熟悉的电影和动漫的插图,这都是在这里取景、拍摄或制作的?

吴华:没错!截至目前,共有66家影视文化企业落户,其中公司24家,工作室42家。2016年“大通影视基地”被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批准为“安徽省级影视拍摄基地”,去年又获批“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产业优秀园区(基地)”,社会知晓度和行业影响力明显增强。今年4月,我们还邀请了著名影视制作巨头——河北电影制品厂赴铜考察交流,现已达成合作意向。

廉镜君:从您给我们介绍的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了您对文化的执着与热爱。可以说,这么多年来,不论您在什么岗位,从事什么工作,您一直都守望着您的理想初心,守望着您对文化的热爱。作为文化的“守望者”,您对铜陵的文化的发掘、文化产业的发展的有什么意见建议?

图为日前省直机关工委、外宣办、文明办、旅发委联合举办的“跟着故事游安徽”征文比赛中,吴华文章获三等奖

日前省直机关工委、省外宣办、省文明办、省旅发委联合举办的“跟着故事游安徽”征文比赛中,吴华创作的《你知道“铜陵白姜”是怎样扬名天下吗》一文荣获三等奖。

吴华:一方面,我们可以继续深挖利用本土特色资源,比如可以对现有文化资源进行再创造、再包装,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利用中保护”原则,将中华白姜、大通龙舟赛、铜陵牛歌等文化,进行大胆创意。另一方面可以实施重点项目带动战略,如铜陵羊山矶曾与南京燕子矶、马鞍山采石矶、湖北城陵矶齐名“长江四大名矶”,在羊山矶、长龙山滨江区域集聚着铜陵各类文化元素,应及时启动羊山矶文化发掘和旅游开发工作,重建“羊山塔”“不波亭”等历史遗迹,同时将铜陵历史文化名人等文化要素在这里作集中展示,让其成为铜陵文化旅游的一张亮丽的“名片”。

廉镜君:您在文化方面有着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又是咱们“铜陵廉镜”微信公众号“传承本土文化·大通故事”专栏的特邀撰稿人,长期以来关注、支持廉政文化建设工作,请问您对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吴华:古语云,“文化而润其内,养德以固其本”。加强反腐败工作,除了要坚定不移惩治腐败外,还要通过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以文化人、以德润身。例如把家风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廉洁意识;进一步加强廉政教育,重点在提升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上下功夫,敲响廉政警钟,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让清风扑面来。此外,还要加强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不断健全完善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

采访结束时,雨已停,满树的翠绿发散着雨滴的润泽,空气中弥漫着文化的意韵。握手作别,吴华先生坚持要送大家上车。当我们的车渐行渐远,他仍在门口目送着我们,也似在凝望着远方,守望着大通这一方文化热土。正是有一群像吴华先生这样辛勤耕耘的文化“守望者”,在平凡的岗位上朴实无华、默默奉献,让铜都文化绽放时代光芒。

受访者:吴华

撰 稿:黄颖星

图文编辑:童霁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