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繁华无比的“小上海”,如今已是令人无比震撼的遗址公园。)

之九:童沛霖

童沛霖,别号葆荪,安徽桐城人。自幼随父童丰余迁到和悦洲上,其父从事商业生财有道,白手起家,在大通和悦洲上打出一片天下。其富而望子成龙,不惜重金培养之,童沛霖后来竟真地考中晚清最后一批举人。虽未达北京殿试蟾宫折桂,却享誉孝廉公之荣誉,转入仕途。

民国五年,他充任湖北省蕲水县令,翌年调升孝感大县任县令,颇有政声。挂冠之日,万民伞高举,官民欢送,权尽一时之威。归来息隐和悦洲上,成为大通一大官绅,驰名遐迩。其后,他由同乡推为六邑(即清代安庆府所辖地区)同乡会会长,为权衡地方争一言而定论的厉害角色。在当时大通“八大帮会”角逐时,他能一言九鼎而息事宁人。

童沛霖一生爱士重文,擅长隶草行书,书法秀丽,情文并茂,亦为文、字双璧也。在当时通和两岸,若是有谁能获得他的一纸书信引荐,其娓娓字句绝对是感人至深,定会让收举荐函之人爱屋及乌,随及将你迎为入幕之宾矣。当时,大通曾有许多鹊江学子得到他的举荐,被相关机构录用。正因其自身声望高,又乐于助人,所以他在“八大帮会”聚会时能一言九鼎息事宁人。

童沛霖,卒于民国31年,终年60岁。

(鹊江之上,江天廖阔。)

之十:方伯韬

方伯韬,号甲一,为安徽桐城人士。其出身农家,蒙受旧式教育,由于清末科举废止,遂立志求新学,他因而首赴安庆,并考取省立全皖中学。民国初期,在大通众多的趋向新学者中,他可为先驱。

他从安庆的省立全皖中学学成归来后,受任大通厘金局文案之重任。北伐后,原大通市广储学堂更名铜陵县第六区第一实验小学,他被特聘为首任校长。

方伯韬一贯严肃寡言,对地方上的公益事业一直一丝不苟,兢兢业业。他经常说:为民众说话,吾乐为之;若是阴谋损德之笔,吾则不屑执之。诚为大通本地的正直士绅,在他身上我们看不到桐城帮向来好讼之乡风。可惜天不假年,他于知天命时而逝,殁于民国19年夏。

其子方时杰,毕业于安徽大学,其学问和能力亦不逊其父,可惜亦早年去世。曾听人说过,其子给他育有一孙,只是现不知其孙在何处工作,甚憾!

(游人伫立鹊江滩涂,感怀不已!)

之十一:方延年

方延年,安徽桐城人,是个饱学宿儒。其秉性正直,不趋炎附势,旅通的桐城老乡们都称他“方六爹”。民国初期,涉足鹊洲之上,设絳帐于皖江公所,兼同乡会执事先生,犹擅调解各类纠纷。其学识丰富,性格怪异,侍才傲物。在当时的大通,仅龙文卿与其相互走动及诗词相和。他曾著有手抄本《浮山文集》一部,内分诗、词、歌、赋、联、新语等集锦。虽是应世文章,诚先生毕生之大成也。其所授生徒均欲争取之,但其唯独授于何自强了。何自强得之后视若拱璧,连别人借阅一下都不许可。此后,何自强凭其应世大得裨益。

所授生徒中蒙受其教益者,如坐春风化雨之中,成才者不乏其人。其中如何自强、吴学周、朱子亮等各自成名,均为大通小有名气者也。他如健在,应有120岁了。

(曾经的洋码头,如今已成游人观赏鹊江江景的亲水平台。)

之十二:陈吉卿

陈吉卿,安徽青阳人。原是清末秀才,由于科举制度废止,他只好弃儒从商。清光绪年间,他投入和悦洲商贸市场,开办了“陈怡大钱庄”,成为大通有名的儒商,但他始终不忘自己的秀才风度。每逢过年,他均身着秀才服饰(水晶顶马褂蓝衫,厚底靴)偕老妻着寿服高坐大堂之上,承受下一代人顶礼膜拜,直至抗战时止。

陈吉卿深得儒学造诣,居端木遗风,生财有道。他曾与大通轮船招商局合作,是投资购买大型趸船建设招商局大轮码头的大股东之一,并被公推为大通海员公会会长,直至抗战爆发,大通遭日军飞机连日轰炸他返回故里止。解放后,他殁于其故里青阳。今若健在,应有120多岁。其长子陈荣庭,亦商界之巨子也。

(沧桑的和悦古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