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在5月10号上映的片子里,有三部很吸引我,一部是《大侦探皮卡丘》,一部是《一个母亲的复仇》,还有一部就是我要在这里提到的《进京城》。

《大侦探皮卡丘》改编自一款出自任天堂3DS上的同名游戏,上映当天我就去看了,总体感觉上来讲,这是一部卖情怀的作品,质量不错,但是缺乏思考。

《一个母亲的复仇》根据印度真实故事改编,网飞的相关电视剧《德里罪案》已经于今年3月22日全网上架,有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一下发生在2012年的这起印度骇人听闻的公车案件。

不同于以上两者精准的定位,《进京城》在我看来,缺乏一种类型上的禁锢,本片着重讲述了一位名叫岳九爷的戏曲名角遭人陷害,被迫离开京城,后又凭借他人帮助,最终得以返回京城的故事。

所以说,实际上这是一个传记片,类型上也是偏向于人物传记类别的。

只不过,看电影的过程中,你可能很难体会到这部传记片底下,电影所营造的角色个人魅力。同时因为牵扯到了安徽扬州的故事支线,电影的主场地就变成了两个地方,一个是老北京,一个就是安徽扬州。

因为讲的都是戏台子里外的事情,所以要想了解这部电影究竟讲了些什么,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伶人这个概念。伶人

伶人这个概念,如今一般多用于戏曲演员,但是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伶人,可不是简单的事情,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最早也是从戏剧行业出现的。

作为传记片而言,《进京城》这部电影对于主角岳九爷身上花的笔墨实在是太少了,以至于一开始扬州那一段支线的时候,我一时摸不着头脑,不知道导演想要描述一种怎样的故事。

直到这个支线里面,一个叫做“汪润生”的小伙子重新登上了戏台子上,我就意识到,故事将要以戏台为核心讲故事了。

果不其然,作为扬州春台班的顶梁柱汪润生,作为一个优秀的伶人,担当戏里面的生角,颇得观众喜爱。

但汪润生终究是个年轻人,一直被幼时与青梅竹马的方春荣的爱情所困,苦于戏子不可与普通女子成婚的规定,陷入唱戏还是私奔的两难决定中。

最终汪润生毅然将方春荣掳走,在荒野里成了亲,圆了房,犯下大忌,也没能逃脱官府的追捕,没过上几天快活日子就进了大牢,方春荣也被其父母强嫁到了山里去,两人的爱情至此再无可能。

失去妻子的汪润生失落至极,既无练功的精神,也失去了生活的乐趣,一个颓丧的人彻底失去了目标,春台班也没了台柱了,生意也一天不如一天,为了让汪润生重新拾起信心,戏班子老板给他安排了一次机会,见到了在片头出现过的“岳九爷”。

故事也是从这里开始,两条叙事线得以并和,进京城的主线才开始有所显现。

伶人这个概念,也是在这个时候才开始有所展现的:岳九爷练功不同于其他人,将黄豆铺在地上,步子要稳,姿势要美,动作还要快。

就像镜头下的那只猫一样,步疾而不乱,声徐而不噪,看这样一位伶人练功,其实可以算得上是一种享受。

也是在这样的情境下,汪润生发现了新的天地,以前的他满足于自己的功力,仗着自己台柱子的地位而不愿努力练功。

老板谈到他时,总会提到润生虽底子足,但总差那么一股劲,但是究竟是一股什么劲,他说不出来,只是在感觉上会觉得戏还是差那么一点意思,汪润生自己也毫无察觉,直到他遇见了岳九爷。

虽然一个生角,一个旦角,但是对于唱戏的态度是不同的,相比于润生而言,岳九爷更爱戏,他像是一个戏痴,爱戏如命,我们在《霸王别姬》里,也看到了同样饰演旦角的程蝶衣是如何诠释自己作为虞姬的,看到了他最后自刎于台上时候,其实才是蝶衣真正成为虞姬的那一刻。

就像那句话所说的一样,不疯魔,不成活。故事

《霸王别姬》像是在讲一个爱情故事,而《进京城》则更像是讲一段历史,这是两部片子最大的差别。

也是很多人可能到了最后仍然不知道这部电影的主题的原因。

这个故事总共分了六个阶段,整体质感对我而言更像是一部承载了一部章回体小说体量的电视剧。

从一开始,岳九爷被人陷害,惨遭去驱逐,离开京城,下扬州,这构成了本片出京的一个开场,交代了故事背景。

其次,就是我在上面所提到的,汪润生和方春荣的私奔戏码,一段年轻时的爱情故事,这是第二段。

后来,因为失去未婚妻而一度失意的汪润生对唱戏没了兴致,促使了他与前辈大家“岳九爷”的相遇,给进京城的尾幕留了一个引子,两人的故事至此搭在了一起。

再之后是与凤格格的不羁之恋,让春台班有了进京城的机会,但同时也让润生陷入了另一段情感的纠葛中。

为了进得京城,岳九爷对处于车马费困境的春台班倾囊相助,只求能够捎带着他一同去往京城,在乾隆爷面前唱上一段,经过一番嘴舌,他们最终得以一起进了京城。

后来汪润生和岳九爷的《千里送京娘》反响强烈,被乾隆爷赏赐,春台班得以在京城久居,五十年后,京剧诞生,至此全片结束。

这六个阶段说是讲了岳九爷出进京城的一段故事,叙说了他传奇的一生,倒不如说是还原了一段历史,展现了发生在乾隆年代的关于戏曲舞台上的一些故事,它不像《梅兰芳》一样,着重于某位历史上的大人物,而是讲了一段爱情,一段友情,还有一段历史演变。

这是老派电影的一点同性,在前几年上映的《百鸟朝凤》里,眼见传统的唢呐被新时代的种种乐器所替代的时候,电影也没有只从反思的角度来讲述这个故事,而是以时代潮流的变化,个人情境的矛盾和老一代艺术家的离世作为电影的主要叙述焦点。

正因为阐释的东西很多,所以矛盾也会很多,情感在这样的情境下无法一以贯之,因此破碎的情感与受到冲击的时代洪流混合在一起,构成了这类电影现实主义的风格特色。

但是这样下来,缺点也是很明显的,就是电影的结构过于分散,形式上也缺乏统一性。

故事里充满细节,让故事得以丰满,但同样的,如果没有足够的体量来承载厚重的细节的话,故事的主题将会被繁冗的细节所削弱。

除此之外,过于现代化的背景配乐让我稍微有点出戏。

这些大概是《进京城》未能在口碑上得到高分的原因所在。文化

前段时间,我重温了老电影《茶馆》,仍然是趣味十足;和《茶馆》一样,《进京城》也可以说一部很有趣味的电影。

如今,文化在我们的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其实不高,如果让《进京城》完全复刻当时的戏台文化的话,可能很多人就看不懂这部片子了,所以《进京城》选择作为一个故事片来出现,而戏曲只是电影故事中驱动故事前进的齿轮,让整个故事富有活力。

由此看来,传递文化需要符合当下生活语境。

我们看不懂《霸王别姬》的戏,但我们懂情感,懂故事,也懂人,我们不知道《星际穿越》的墨菲定理,但我们知道爱,知道衰老和死亡,也知道孤独和失落。

不是每个人都是天才,但每个人都确确实实的在被这个世界所影响,纵使我们不懂它们,但是我们仍能够感受到它们。

所以,文化的传承需要依托于情感,依托于生活,也因此,近年来我对这类文化系作品异常有兴趣,看电影最大的收益就是你总能得到些什么,无论是怎样的电影,都是对所处生活的一种精神上的寄托或形式上的传递,而那些类型和文化上的区别,并不会影响你读懂这个故事。

反而当你爱上这部电影之后,你会对这类文化或类型产生更大的兴趣。《进京城》给我的感觉就是如此。

它绝对是一个好故事,推荐一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