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底脊索瘤爲良性腫瘤,多起自斜坡中線部位,位於硬膜外,緩慢浸潤性生長。位於蝶枕部佔35%,脊柱部佔15%,骶尾部最多,佔50%。

臨牀表現生長緩慢,病程長,平均在3年以上,頭痛爲最常見症狀,頭痛性質是持續性鈍痛,常爲全頭痛,也可向枕部或頸部擴展,因腫瘤部位,腫瘤的發展方向不同其臨牀表現各有所不同。

鞍部脊索瘤

垂體功能低下,主要表現爲陽萎,閉經,身體發胖等;視神經受壓產生原發性視神經萎縮,視力減退以及雙顳偏盲等。

鞍旁部脊索瘤

主要表現動眼、滑車、外展神經麻痹,以外展受累較受導致爲常見。

斜坡部脊素瘤

主要表現爲腦幹受壓症狀,即步行障礙,錐體束徵,外展、面神經功能損害。由於腫瘤發生於顱底,可引起交通性腦積水,如:腫瘤向橋小腦角發展,出現聽覺障礙,耳鳴、眩暈,若起源於鼻咽壁遠處,常突到鼻咽引起鼻不通氣、疼痛,可見膿性或血性分泌物。

脊索瘤的檢查

頭顱X線平片

有重要診斷意義,表現爲腫瘤所在部位的骨質破壞,也常見到斑片狀或團狀腫瘤鈣化。

CT掃描

可見顱底部類圓形或不規則略高密度影,邊界較清楚,瘤內有鈣化,增強掃描腫瘤不強化或輕度強化。骨窗像可見明顯骨質破壞。

MRI

腫瘤多爲長T1長T2信號,瘤內囊變區呈更長T1長T2信號,鈣化爲黑色無信號影,出血竈則呈高信號,注射Gd-DTPA後腫瘤輕度至中度強化。

腦血管造影

如腫瘤位於鞍區,可見頸內動脈虹吸段外移,大腦前動脈水平段上抬。位於鞍旁顱中窩者,頸內動脈海綿竇段抬高,大腦中動脈起始段和水平段也上抬。向顱後窩發展的腫瘤常將基底動脈推向後方或側後方。

脊索瘤的治療

近年來隨着外科技術的進步、提高,特別是腦神經內鏡技術的進步,對顱底脊索瘤已能成功的進行手術切除,多數病人能獲得治癒,因此顱底脊索瘤的治療中外科切除是主要的治療方法。在脊索瘤切除後,儘早進行CT或MRI檢查,以證實腫瘤切除程度與是否有腫瘤殘餘,對於擬定術後輔以放療與否或定期隨訪有重要指導價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