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洞見William

來源 | 洞見(ID: DJ00123987)

19年前,一位學識淵博的老者奄奄一息。

臨終前,學生詢問是否還有什麼要留下的。

他思索了片刻,只留下了一句遺言:“中國將來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易經》。”

這位老人就是,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

古人言,《易經》博大精深,在於它包羅萬象。

虞世南說:“不知易不可爲將帥。”

而對於普通人來說,《易經》是一部涵養福報的典籍。

當中的八律,是爲人成器的名言至理。

讀懂這幾句話,你的人生越來有福氣。

受人之辱,不動於色。

佛家有句話:“受人之辱,無動於色,道成近矣。”

南懷瑾先生說,一個人能夠承載多大的福氣,關鍵在於他能夠揹負多大的屈辱。

有人辱你,面不改色,非但不是懦弱,反是胸襟,胸襟寬厚者,人生自有天地。

很多人受不了言語不敬,稍有不悅就立刻翻臉,一把嗔火燒了自己的前程。

《百喻經》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隻烏龜快要渴死了。

正巧頭頂有大雁飛過,於是就請求道:“大雁,能否帶我飛到有水的池塘裏去?”

大雁見烏龜可憐,就同意了。

大雁叼着一根樹枝,讓烏龜銜着,臨行前一再叮嚀:“一會飛上了天空,不管遇到什麼事情都不能開口。”

烏龜點頭答應,大雁帶着烏龜往南飛。

當飛過一片村莊的池塘時,村童看見了天上的烏龜,哈哈大笑。

“看,那隻笨烏龜,被大雁捉走了。”

烏龜覺得受到了侮辱,大怒:“我是和他們去找水,不是被捉住的!”

話還沒說完,就從空中掉了下來,摔得粉身碎骨。

所謂一念嗔火起,火燒功德林。

生活中很多時候,眼見着就要成功了,往往因爲忍受不了隻言片語而功虧一簣。

《呻吟語·應務》有言:“不爲外撼,不以物移,而後可以任天下之大事。”

厚德載物,一個連言語都承載不了的人,如何能載得了大福。

大多數時候,你感受到的侮辱,其實不值得計較。

若無其事,纔是最好的報復。

施人之恩,不記於心。

《戰國策·魏策》有言:“吾之有德於人也,不可不忘也。”

一個人做了有恩於別人的事情,不能總放在心上。

齊國有一年鬧旱災,很多人喫不上飯。

有一個叫黔敖的人在路邊準備好飯食,供路過飢餓的人來喫。

後來去喫的人,越來越少,喫過的人非但不說好,反而責難他。

這一天,黔敖看到一個飢餓的人用衣袖蒙着臉,兩眼昏昏無神地走過。

他左手端着食物,攔住了他。

“喂!來喫吧!”

饑民抬頭看着他,說:“正因爲不想喫你施捨的食物,我才蒙着臉走開。”

原來,爲了宣揚自己的善行,黔敖四處招搖,說自己給別人免費食物。

結果,那些受了施捨的人,更覺得尊嚴掃地,無地自容,寧願餓死也不願受他的恩惠。

華羅庚說:“我幫人家,莫記心上。”

真正的善良是從骨子裏表現出來的,不張揚,不作秀。

有句話說得好:“施比受更有福。”

施恩,不是把善行當做交易,更不是以善易善。

如果每次都記在心上,就變成了一種負擔。

察人之過,不揚於衆。

老話說,心寬一寸,路寬一丈。

一個心寬的人,就算知道了別人的過失,也不會四處散播。

這是一種寬容,也是一種德行。

德行好的人,本身就是給自己種了一塊福田。

相傳楚莊王有一次打了勝仗,大宴羣臣,令一個許姓寵姬跳舞助興。

忽然一陣疾風吹過,把蠟燭都熄滅了。

這時一位將軍喝多了酒趁機拉了許姬的手,拉扯中,許姬扯下那人帽子上的纓帶。

許姬回到楚莊王面前告狀,楚莊王讓衆人都摘下帽子,繼續暢飲。

7年後,楚莊王伐鄭遇險,一名將領主動率領部下開路,反敗爲勝。

戰後楚莊王論功行賞,這位戰將卻辭不受賞。

他說七年前調戲許姬的人就是自己,此番殺敵是爲了贖罪。

沒想到當年一念寬容,給自己帶來一員猛將,救國於危難。

憨山大師在《醒世歌》中曾言:“休將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過失揚。”

聽聞別人是非,閉口不言,是爲修養,可少禍端;

察人有過於己,恕而容人,是爲能容,必多福安。

而那些打着“性格直爽,有什麼說什麼”的人,大多不是心直口快,就是心裏壞。

覺人之詐,不憤於言。

察覺到別人的狡詐,不要用言語表現你的憤怒。

多動腦,少動嘴,冷靜思考,才能趨福避禍。

《大學》有言:“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越是急事,越要冷靜。遇事不逞口舌之快,保持清醒,不亂方寸。

金庸在《倚天屠龍記》中寫道:“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

一個人越容易被激怒,就越容易陷入對方的陷阱。

曾國藩年輕做事,心煩氣躁得罪了不少人。

後來他的恩師唐鑑先生就送給他一個字——靜。

從那時起,曾國藩每逢遇事都要靜思一會,許多爲人處世、治學從政的體會和方法,也是由此而得。

受人之恩,銘記於心。

古希臘有句諺語:“忘恩的人落在困難之中,是不能得救的。”

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濟水南面,一個商人渡河時落了水。

商人求救:“我是濟水的富商,如果誰救了我,我給一百兩金子。”

有個漁夫路過把他救上了岸,商人卻只給了他十兩金子。

漁夫說:“當初你說一百兩金子,可現在只給十兩?”

商人全然忘記了漁夫救他的恩情,反倒是算起了錢賬來。

“你一個打漁的,一天的收入纔有多少?十兩金子還不滿足嗎?”

過了一段時間,商人乘船順呂梁湖而下,結果船觸礁沉沒,再一次落水。

漁夫看到卻頭也不回地走開了。

很多人總是習慣去計較失去的,卻很少爲已經擁有的而喜悅。

有的人,風光後就忘了幫他的人;有的人,成功後就遠了陪他的人。

陶淵明曾在詩中寫道:“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韓才。”

韓信當年落魄潦倒,飢餓難耐時,江邊一位漂母給他飯喫,很多年後韓信贈以千金。

做人一定要知恩,記住別人的好,人生的路纔會越走越好。

《六祖壇經》上說:“一切福田,都離不開心地。”

心地,發自於一個人的言行,蘊含着人的福氣。

人活一世,福禍相依。

與其羨慕別人的好福氣,不如多想想自己是否能承載得起。

做好當下的事,善待眼前的人,你的福田總有一天會開出花海。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點擊

“閱讀原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