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清史故事丨雍正封侄子爲王 乾隆登基後痛斥:他是賣父求榮的不孝子

《清史故事》046

前篇我們講到,乾隆皇帝登基之後,對先帝雍正的許多既定做法進行了改變,統治風格由嚴轉寬,朝政大有煥然一新的氣象。清人筆記記載:“高宗即位,承世宗嚴肅之後,以寬大爲政,罷開墾、停捐納、重農桑、汰僧尼之詔累下,萬民歡悅。”

乾隆以寬大爲政,不僅對王公大臣起到了拉攏作用,同時也得到了百姓的支持。當時民間還流傳着“乾隆寶,增壽考;乾隆錢,萬萬年”的歌謠,說明乾隆的寬仁形象確實很得民心。

不過,乾隆雖然寬大,但並非一味寬縱,不搞大赦天下。因爲拉攏人心是一方面,乾隆更多是想對雍正過去的一些措施進行修正,按自己的方法來辦。

乾隆雖然整天把孝道掛在嘴邊,說自己會遵循皇考遺命,但實際上做的口是心非之事不少。如在用人方面,乾隆就不太喜歡雍正重用的張廷玉、尹繼善等人。另外乾隆登基後革除堂兄弘春的爵位,也是一例。

愛新覺羅·弘春,是康熙十四阿哥胤禵的長子。胤禵原名胤禎,與雍正皇帝是一母所出的同胞兄弟,也是康熙晚年“九子奪嫡”時,皇位的有力競爭者之一。直到今天,都還流傳着雍正篡改康熙遺詔,奪走了本屬於胤禎皇位的傳言。

似乎與上述傳言相印證的是,雍正登基之後,極力打壓自己這位胞弟,胤禎在整個雍正朝都處於被囚禁的狀態。

然而,弘春的命運卻剛好與其父相反,不僅沒有遭貶斥,反而受到了雍正的重用。弘春先是被封爲貝子,後來晉升貝勒,還在雍正十一年(1733年)被封爲泰郡王。

不過弘春這個郡王沒當多久,在雍正十二年(1734年),雍正以“肆口輕佻,不顧行止,……所辦該旗事件,種種舛錯”爲由,革去了弘春的郡王爵位,降爲貝子。

從史料記載來看,弘春此人並無戰功足錄,而且根據雍正革除他王爵所說的話來看,弘春也不是一個有能力的人,更像是那種庸碌顢頇的八旗子弟。

弘春如此無德無能,號稱公正嚴明的雍正皇帝,爲何還給他封了個郡王的爵位呢?乾隆登基之初的一道諭旨中,給出了答案:

“乃伊秉性巧詐,愆過多端,於上年奉旨革去郡王,仍留貝子之職,冀其悔過自新。伊仍不知悛改,家庭之間,不孝不友。其辦理旗下事務,始則紛更多事,後則因循推諉。種種不妥之處,深負皇考天恩,著革去貝子,不許出門。”

乾隆剛登上皇位不久,就拿弘春開刀,連他的貝子爵位都一起革去,並且軟禁了起來。其中最大的一項罪名,是不孝不友,即對父親而言,不是一個好兒子,在弟弟面前,也不是一個好兄長。

乾隆的這段話,實際上是暗示弘春當年賣父求榮,靠背叛自己的父親胤禎,纔得到了雍正的賞識。

原來,在雍正登基之初,因爲八阿哥胤禩、十四阿哥胤禎的不合作態度,惹惱了雍正。弘春作爲胤禎長子,曾一度受到牽連。

爲了擺脫父親給自己帶來的不利影響,弘春決定與胤禎劃清界限,投靠雍正。雍正四年(1726),弘春向雍正告發其父親曾分別對八阿哥、九阿哥獻金二十餘萬兩。

弘春的證詞,成爲了雍正打擊這幾個弟弟的最好藉口,自此之後,雍正便對弘春另眼相待。即便明知弘春是無能之人,但看在他的忠心份上,仍對其多加重用。

而乾隆登基後,年輕氣盛的他對弘春的卑劣行爲非常不齒,因此不惜違反雍正的意願,將弘春革爵軟禁,同時釋放了被囚多年的胤禎,並對其多加優待,給了自己這位十四叔一個遲來的公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