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遍推薦的文章,標題的大意是項羽在鴻門宴上沒有殺劉邦是他想得深看得遠,並不是史書上記載的婦人之仁,作者舉了四個理由,最後得出結果是劉邦是天命所歸,天意如此,非人力所爲(這不是迷信嗎?)。

鴻門宴(劇照)

他的第一個理由,說項羽通過鴻門宴使得劉邦歸降,才能憑几萬的軍力,使得諸侯歸附,玩了一次空手套白狼。還說劉邦取得關中招致諸侯聯軍衆怒。我不知道作者從哪裏看出諸侯衆怒了,當時,六國剛滅,包括項羽在內的大部分人,都沒有後代帝王體制的概念,在他們的心中,周王室這種天下共主纔是他們想要的。

項羽(劇照)

劉邦所佔的關中,原屬於秦國地盤,而當時的諸侯又都是六國後裔,他們有着各自的目標,只有宋義(項羽)這支是奔着秦地而去的(應該說是懷王分配他們去的),其他諸侯對秦地都提不起興趣,何談劉邦佔領關中引衆怒一說?

再說項羽空手套白狼的事,文中說項羽滅秦主力時,只有七萬軍力,項羽需要藉助劉邦的勢力才足以壓制諸侯,但是我翻了一下史書,《史記》中明確記載鉅鹿之戰後,項羽召見諸侯,諸侯“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啥意思呢?就是說其他諸侯都是跪着進入項羽軍營的,而且他們都不敢抬頭看項羽。

項羽(劇照)

而且當時,項羽手下有黥布(黥布路項羽鬧翻是在封王之後)等,後面還招降了三秦王,他是要將有將,兵也是衆諸侯之首,威望更是無人能及,“爲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說項羽要借劉邦之勢壓制諸侯,不覺得可笑嗎?

文中給出的第二個理由是,項羽要防着楚懷王,借劉邦之手製約諸侯後,再利用分封諸侯來瓦解楚懷王的實力,還說楚懷王很英明,並且年長。還說項家只是在戰國末期,楚滅魯時,才成爲楚國人的,是楚國的暴發戶,在楚國的根基並不深。

楚懷王(劇照)

還例出《左傳》記載的,魯僖公七十年,魯滅項,而項國君主的子孫都以項爲姓,項家原來屬於魯國。並舉項橐爲例,說他八歲服孔子,後爲楚將,生子梁,項梁是項羽的叔叔。但事實上孔子死於公元前479年,到項羽出生(前232年)已過去二百多年,雨絲在網上查的資料,項羽是項橐的第十一世族孫(關係待考),不知道作者如何由此推出項羽是項橐孫輩, 項家到戰國末期才入楚的。

《史記》中明確記載,項家世世爲楚將。太史公作風嚴謹,他寫《史記》時離秦末又不久遠,沒有確切的證據,憑啥推翻他記載?而且項梁的謀士范增在跟他分析天下局勢時,也提到項家“以君世世楚將”,足以佐證。

劉邦(劇照)

還有說楚懷王英明,項羽要借諸侯之手分他的權力更是扯,項羽和劉邦分別進攻秦時,項羽軍的首領是上將軍宋義,而他只是個偏將軍居次,但是項羽直接殺了宋義,殺完以後,通知下懷王,懷王一點脾氣也沒有,直接封項羽爲大將軍,領項羽軍。這足以說明項羽根本不拿懷王當回事。事實上也是如此,懷王根本就沒有自己的部隊,跟後世的小明王完全一樣,能說朱元璋怕小明王?

更可笑的,文中還說范增是懷王一派的。范增反秦後一直跟隨項梁,是項家的主要謀士,是他對項梁分析了當時的天下局勢,最主要的是他此時已經七十多了,不跟隨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項家,卻去跟隨有一個有名無實的懷王,他圖什麼?他跟懷王又不熟,說出來也要有人信啊。

范增(劇照)

第三個理由說的劉邦是滅秦的第二功臣,並且對項羽恭順,如果項羽把他殺了,會引起諸侯人人自危。文中還說范增爲項家立了個主子懷王是最錯誤的決定,而且懷王熊心是楚國王室的遠支。我只能說作者太忽視古代君王的號召力了。

西漢末期,諸侯起來反王莽,有多少諸侯立的是劉家後人,甚至於還有人假冒劉姓之人被立爲主的。而且項羽時,又有多少六國後人被六國人推爲主子。陳勝吳廣起義打出的是公子扶蘇的旗幟,難度這些人都是傻子?至於熊心是遠支,這不正有利於項家控制?他完全沒有自己的勢力,只是一個"挾天子而令諸侯"的工具。

項羽(劇照)

說到殺劉邦,諸侯會人人自危,會引起不滿,則明顯跟作者在第一個理由中提到的,劉邦佔關中,引起諸侯衆怒相矛盾。另一方面,項羽何時怕過其它諸侯,如果他怕,在他大封諸侯的時候,就不會亂來,只封跟自己親近的人爲王侯,而不管這些人是否功爵相當。

第四條說項羽分封諸侯是不得已爲之,還說項羽殺義帝說明他不只想做個周天子,而想做秦始皇,但他又實力不足,才玩了這麼一手。殺義帝暫且不說爲啥,說項羽實力不足,所以才封諸侯,不覺得可笑嗎?如果項羽自認爲實力不足,爲啥把自己手下的幾位大將,像黥布、三秦王這些人封出去呢?這不更是削弱自己的勢力?而且後來的事實也證明,這些人一封出去,要不被劉邦滅了,要不就是反了項羽。

文中還說項羽的頭號大敵不是劉邦,而是義軍和其它以六國貴族爲首的諸侯,劉邦跟他一樣是新興勢力,關係還不錯,算是同盟。前面駁第一條的時候說過,項家世代爲楚國將領,項羽也是舊貴族,何來新興勢力之說?

事實上正如范增說的,看一個人能否有作爲,不在於他出身,而在於他的成長性和他的抱負,劉邦入關中而不侵害百姓,不幸婦女,不貪財務,其志不小。這種人纔是真正的敵人,至於其它諸侯,論戰鬥力都不如項羽,論志向也都只貪圖小富即安,根本不足爲懼,朱元璋爲啥先殺陳友諒?還不是因爲陳友諒想當皇帝,而張士誠只想做個吳越王。

項羽(劇照)

與項羽沒實力也不對,彭城之戰時,項羽受到齊國和劉邦的兩面夾攻,他照樣打得劉邦離親兒子都不要,這戰鬥力皆是其他諸侯所能比的。劉邦之所以能夠勝利,在於他會用人,謀士多,能夠快速恢復,完全是打不死的小強,而非項羽軍弱。

最後的總結有一部分雨絲是認可的,劉邦的人生閱歷確實比項羽豐富,因爲他本身就是地方上的小流氓,他的用人識人,權術方面都高項羽很多。但是其中說劉邦是天命所歸,老天要他做皇帝,不是人的力量能夠左右的,則完全是瞎扯。劉邦要是沒有識人的本事,沒有張良這些人幫他,他只怕死多少次了,而且他也夠狠,很會決斷。

劉邦(劇照)

總之,雨絲覺得那篇文章大部分是亂寫,既不顧歷史事實,也不理文獻記載,甚至所謂的天命所歸都用上了,比我寫的還差。我的文章雖然文采不行,甚至還會有錯別字,但一般不會用錯史料,寫之前會認真查幾份文獻,正史也不會用到神鬼之說,像他這種大部分主觀臆斷的真沒有。(注:圖片來源於網絡,內容爲史路雨絲原創。參考資料:《史記》、《左傳》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