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私泄露

1

FBI也失守,數萬名特工信息遭泄漏

12月16日,一個ID爲“Anonymous Unity”的用戶在推特接連發了幾條關於美國FBI、法國警察成員列表清單的信息,並直接貼出了暗黑鏈接,通過鏈接能看到這些被泄漏人員名單的詳細信息,包括姓名、職務、電話、郵箱等。“匿名者宣言”,同時表明了這次數據泄露的目的。在他們看來,情報機構都在監視着人們的行動,已經逮捕了很多人。而這次有針對性的泄露情報機構成員的信息被認爲是一種反擊手段。(FreeBuf.com)

簡直防不勝防!FBI都失手了,你還不趕緊護好自己的數據隱私。

2

私信都賣,facebook你夠了!

《紐約時報》日前發表文章稱,有內部文檔和採訪記錄顯示,多年來Facebook向全球150多家大企業提供其用戶個人數據,所涉及內容遠比Facebook之前披露的要多。據顯示,Facebook允許微軟必應(Bing)搜索引擎在未經同意的情況下查看幾乎所有Facebook用戶所有的姓名,也允許Netflix和Spotify能夠閱讀Facebook用戶的私信。根據Facebook的說法,大部分數據合作都適用於FTC協議的豁免條款。該公司辯稱,合作伙伴公司是服務提供商,這些公司只在Facebook的指導下、服務Facebook的目的而使用數據,提供的功能是Facebook社交網絡功能的延伸。(新浪科技)

FTC中豁免條款目的,按常規理解應該只限於與其他公司類似的“日常職能”,Facebook的解釋過於寬泛,這是爲自己逃脫而找的藉口。

3

個性化推薦,給死胎母親帶來的傷害

12月14日,曾獲艾美獎提名的 Gillian Brockell 寫了一封對 Facebook、推特、Instagram 以及所有社交網絡的公開信,信中提到她從懷孕開始就收到了各種母嬰用品的推薦,不幸的是她的孩子沒了(死胎),但是這些互聯網科技公司還繼續給她推薦各種孕婦裝品牌、兒童玩具廣告等等,一次次地給這位母親的傷口撒鹽,一次次地傷害這位母親。(機器之心)

是時候對這些侵害用戶的互聯網公司進行嚴懲了,立法立規矩是關鍵一招。

知情權

4

你以爲在填驗證碼,其實是在給谷歌幹活

今天,應用最廣的驗證碼系統就是 reCAPTCHA(Completely Automated Public Turing Test To Tell Computers and Humans Apart,區分人機的全自動圖靈測試系統),已被Google公司收購,其創始人之一卡內基梅隆大學教授路易斯·馮·安想到:“如果人類與機器各有擅長,能不能利用驗證碼系統,讓人類和機器共同解決問題呢?”很快理想變成了現實,到今天爲止, reCAPTCHA 已經錄入了從 1851 年至今的所有《紐約時報》,共計 1300 萬篇文章。除《紐約時報》外,reCAPTCHA 還數字化了超過 2500 萬本書,而全球的圖書數量約爲 1.3 億本。(虎嗅)

所以,Google驗證碼是在剝削我們的免費勞動力嗎?

行研

5

小企業也可獲得大數據紅利

各種組織或許正在經歷着“信息過載”,據IDC(國際數據公司)的研究員的預測,直到2025年,全球數據量的大小將上升到163ZB,而2016年全球數據量的大小僅爲16ZB。越來越多的小企業將在數據量的擴張中承擔重要的角色,IDC的研究員表示,2015年企業產生的數據量佔該年所有數據量的比例才30%,到2025年,企業的數據佔比將達到佔60%。這解釋了爲什麼有的組織被數據所淹沒,loT技術的發展將意味着企業的數據氾濫將繼續加劇。然而小企業往往有着更緊的預算約束,因此很難挖掘大數據的潛在價值。但是,充分利用小企業靈活的優勢,就可以通過實施有效的雲策略來像大企業那樣控制自己的數據資源。通過將數據推送至雲端,聰明的公司可以將信息轉化爲洞見,依靠這些知識提高內部決策流程和客戶體驗。(ZDNet)

大數據不一定只是大企業的“專利”,靈活的小企業更應該擴展到雲服務中,去擺脫信息過載的陷阱。

商業

6

印度或對谷歌等廣告付費業務徵稅

據印度《經濟時報》援引一名未透露姓名的國家政府官員報道,印度當局在研究向谷歌和Facebook對印度用戶提供的廣告等付費服務徵稅。這名官員說:“如果是哪家印度公司開展這樣的業務,不管是在線上還是線下,肯定要繳很多稅。所以爲什麼他們就不該繳稅呢?”(新浪財經)

賺了人家的錢,讓你交稅也是無可厚非。印度的徵稅行爲也是本地保護的一種形式,就連英國也有對廣告收入徵收新數字稅的計劃。

智能化

7

What?!3D打印頭部就能破解人臉解鎖

今年 11 月,來自紐約大學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可以生成「萬能指紋」的神經網絡模型 MasterPrints,攻擊手機指紋解鎖的成功率最高可達 78%。而最近,福布斯的記者們使用 3D 打印技術攻擊手機的人臉識別功能,在一通測試之後,他們發現石膏「人臉」竟可以破解四種流行旗艦手機的 AI 人臉識別解鎖功能,不過iPhone X 不爲所動。(機器之心)

媒體應該減少對人工智能技術的過度渲染,人臉識別在涉及到支付、金融等敏感信息行業的應用需要慎重。

3、到時候了,應該捅破的是整個互聯網行業的馬蜂窩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